让“摇曳生姿的个性化语言”点燃作文的激情
浙江省建德市安仁初中 洪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个性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有新意”。而作文个性化很大程度上靠得是语言的个性化,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由此可见,只有语言有了个性,文章才能有个性,因此作文教学中倡导语言的个性化已成为时不我待的话题,应该引起广大初中教师的高度重视。
对于个性化语言的理解,一般是指那些真实的,抒写真性情的能感染人的语言;那些有深刻含义,有哲理能启迪人的语言;那些有新意的、能发人深省的语言;那些新鲜的,趣味盎然令人为之一振的语言;那些诙谐风趣充满朝气而又能逗人发笑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能感染人打动人的语言。但是,如何让学生的习作做到这一点,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语言都摇曳生姿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的语言插上个性化的翅膀!
一、生活是个性化语言的源泉。
大自然的风霜雪雨,花鸟虫鱼,人际间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国际间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生活中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认真感悟就会有所收获。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作文的源泉,充满灵气的语言是扎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名著中精妙的语言往往直接起源于生活。正如京派作家老舍先生教导我们的:“不要只在语言上打圈子,而忘了与语言血肉相联的东西——生活。字典上有一切的字,但是只抱着一本字典是写不出东西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语文的思想观念应该根植于每个初中教师的头脑中,过去那种一本书教到老的陈腐思想应该摒弃了,新时代的教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语言。如写日记、周记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就会主动地去观察、留意周围的细小的事情,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表达真性情,抒发真感受,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理解了个性化语言的真谛。
其次,老师应该积极创造写作的情境,如各种节日就可以出相应的作文题,比如“植树节”,就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自种一棵和自己一同成长的小树,并把这种经历、体验记录下来写成文章。还有一次我借教师节让学生写一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在写之前,我利用班团课让学生学唱《感恩的心》这首歌,这种气氛会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们融入了自己情感的作文,才能是有血有肉的作文。总之,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触发学生写作欲望的事件。
第三,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甚至探亲访友都可以积累语言,哪怕连购物、逛街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都是大家积累语言的途径,学生置身其中,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就学习了语文,积累了语言。这就是大语文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手捧新教材,拥抱新生活,踏上语言个性化旅程。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广泛阅读是个性化语言的基石。
《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诚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范文在语言运用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特别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更是闪耀着语言的光芒,我们应当教导学生广泛地、有选择地、有目的地阅读,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库存。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厚积薄发,才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很少”的尴尬局面,写作时左右逢源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首先是要积累,背诵大量诗词、成语警句。古典诗词所蕴涵的深刻思想、美妙意境、隽永情致等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芒,“李杜文章在,光耀万丈长”。汲取古诗词的营养能让我们的学生迅速成长。同时,成语、古诗由于情趣盎然、节奏明快、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语感特点,学生爱读爱背。教师要规定学生课内的古诗词必背之外,还要精选一些课外的古诗词、成语警句让学生背诵并借助语文活动激发其兴趣,这样一定会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其次是广泛阅读,教师可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要求学生有计划的阅读,并写个性化读书笔记、读后感、随笔之类的文章,然后在全班交流、评点、互相学习。
有了上述的充分准备,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既是生活经验材料,也是形象或者思维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和连锁反应,非常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形成个性化语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一来,学生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三、生命激情是放飞个性化语言的翅膀。
“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所有事情没有情感的参与 ,都将变得索然无味,智力活动更是如此。作文需要有生命激情,语言需要丰富的生命性,没有丰富的情感创作活动便难以为继。例如同是对待小动物,有的人非常喜爱,有的人无动于衷,还有的人却十分厌恶;同是对待秋天,有人“秋风秋雨愁煞人”,有人“我言秋日胜春朝”;同是抒写愁绪,辛弃疾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李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贺铸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李煜则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的心境感受则可能不同。没有情感的语言,将变得味同嚼蜡。在作文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学生获得心灵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主宰自己的思想,有足够的时空自由思考和想象。心灵不自由,语言就不会有神韵和灵性。只有学生切身经历其中,“与吾心有戚戚焉”,及时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语言才会闪现生命特有的光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让他们释放生命活力,让生命激情成为个性化语言放飞的翅膀,语言才会具有个性与生命。
四、语言个性化的具体操作手段
(一)需要新鲜的词句。也就是说,词句应尽量避免人云亦云。古人倡导“推敲”、“炼字”,因此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付老师的一串串清晰的脚印留在弯弯的小路上。(将“留”换成“板书”)
(2)我明白:那十几里山路还等着空腹的父亲去一步一步地走。(将“走”换成“量”)
例句中括号内的词改动后让人低眉深思。新鲜的词句,产生了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二)需要巧妙的角度。所谓巧妙的角度,指的是句子的切入角度另辟蹊径不落俗套,有着人们意想不到的切入视角,从而写出语言的个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小雨把爸爸丢了,伤心地坐在街角哭泣。
(2)妈妈的妈妈又失踪了,这个疯婆子哪儿去了呢?
以上句子,可谓别出心裁,在叙述角度上具有独特的个性。若写成“爸爸丢了小雨”、“外婆又不见了”,句子就毫无个性可言了。
(三)需要新颖的语言形式。“不走寻常路”的语言形式,有一种新奇之美,让人耳目一新,请看下面的例子:
(1)父亲那只缓缓挥动的手,散发着默默的叮咛。
(3)见问题闭眼;见困难斜眼;见同志翻眼;见群众白眼;见钞票红眼;见礼物花眼;见选举傻眼。
(1)运用了词语超常搭配,“手”散发着默默地叮咛,多么新巧。(2)用排比来写各种各样的“眼”,形象地概括了某些领导干部的不良工作作风。正是形式的别致,这些本来平常的语言才焕发了生机,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和享受。
(四)需要活泼的文笔。文笔生动活泼,是个性化语言的另一必备条件,请看下面例子:
“Look!那就是我班有名的凤辣子,三寸不烂之舌,死的能说得活转过来,小眼一瞥,犹如小李飞刀!”
没想到,老师居然让我与她一桌。My gad!有没有搞错?我眼珠差点摔在地上,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
“三寸不烂之舌,死的能说的活转过来,小眼一瞥,犹如小李飞刀”语言生动,诙谐有趣,再加上“Look”,“my gad”这些英文词穿梭使用,充分体现了小作者生动、活泼的文笔,极富个性色彩。
(五)需要个性化修辞。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善修辞者更能让读者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美好的影像。当然别人已经使用过的陈词滥语还是少用为好,修辞也应打造“个人版权”,从而彰显作者个性。
曾经在学生的作品中读到过这样的语句:我读宇宙的浩瀚。柔弱的麻雀能在低空逗留,坚强的苍鹰能在高空盘旋,巍峨的群山能在大地连绵,跌宕的江河能在泥土上蜿蜒,轩昂的汗血马能在草原驰骋,空灵的洱海能在云南苍翠,太阳与地球永远不离不弃,都是因了宇宙的博大。——节选自学生作文《阅读》
学生习作,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充满诗意,富有灵性,语言活泼生动,充满个性化色彩。
(六)需要巧引活用成语、熟语诗句。比如:我妈这身材,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横看成桶侧成箱”的感觉。
“横看成桶侧成箱”让人忍俊不禁,让文章顿然生色,凸现语言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七)需要警策性、哲理性的语言。
如:(1)一次心灵的选择就是生命的一次重塑。
(2)月圆是诗,月缺是画,无论阴晴圆缺,都是生命中的一份财富。
以上句子有着较为深刻的哲理,有鞭策警醒的作用,把它作为点睛之笔使用,能以少胜多,发人深省。
总之,语言的个性化追求是无止境的,关键是我们习作者要做一个会思考的有心人,做一个以“我手写我口”的人,如蜜蜂般采得百花成蜜后,真我的笔下才会有美丽的言辞汩汩流出。再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生活学习语言,向名家讨求作文的真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于积累,善于观察,用积累充实内心,用生命的激情洞察世界,定会有超出他人之处,定会有个人独到之感悟。还有,探求写作的基本规律,勤于练笔,“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从简单的仿写开始,多写、乐写,从最简单的记叙片段写起,探求作文的真谛,加上个人独有的领悟,个性何愁呢?愿同学们勤学苦练,大胆创新,你的作文语言会由此摇曳生姿,你的个性魅力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