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县瓯北二小  鲍小珍 

一读到《花的学校》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让人心花绽放。花的学校应该是美丽灿烂的,是浪漫温馨的,还应该是魅力无限的。但泰戈尔笔下的《花的学校》,却以浪漫的文字,诗意的语言,象征的手法,给我们描述了一群花儿的生活,从而折射出那处于花季的孩童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禁锢的无奈和一种深沉的悲凉。文字表面展示的是欢欣与快乐,其实暗含着孩子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

显然,在作者的笔下,花就是孩子,孩子就是花。那么作者是怎么实现人与花的转化,通过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一、童真之花为何如此绽放?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读了这一层,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天真烂漫的画面: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雨中奔跑着、欢叫着、跳跃着。大地,是他们狂欢的舞台;雷声、雨声和着风声,为他们激情伴奏。天地间,一个个自由的精灵在舞蹈。此时,我们不禁为诗人“这种依照儿童的思维,以灵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联想,描绘出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而叹为观止。

但细细读来,不禁疑问重重:因为说到花,我们总会想到绿意盎然的三月,谁也不会将它与六月相联系?但作者偏偏以“六月雷雨阵阵”这样的环境来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不禁引人深思。在这样电闪雷鸣之际,大家不是应该躲起来了吗,为何竟有“东风过境,竹笛入耳”的欢快?为何会有“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这样的场景?作者铺设了这样一个与我们生活经验有所矛盾的场景,不仅让我们看到作者那绝妙的想象力,同时向我们暗示了如花的孩子的活泼与纯真,还引起了我们的重重疑问,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进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原来是花儿被禁锢啊!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读到这几句,我豁然开朗。一句“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让我知道了原来作者是借这些还未出土的花儿来写这些童真的学生呀!“关着门做功课”,把孩子们禁锢在与大自然隔绝的学校里、家里,让他们与大自然的纯真生活失之交臂。虽然轻描淡写,却蕴含了作者无限的遐思。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他曾进过多所学校,但都没完成学业。因为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这些都促使他对当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激烈地抨击。

可见,《花的学校》就是泰戈尔对当时教育的呐喊,更是表达对儿童成长的关心。或许“地下”对花儿们来说没有什么含义,但“地下”这个词能让我们联想到黑暗等比较阴沉的词语。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们在一个他们认为是黑暗、恐怖的学校里学习,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他们想玩儿但是不敢玩,最后甚至不愿玩儿,孩子们是痛苦的,他们没有能力反击,也不知道该如何反击,只能“神形分离”,只能静静等待那场及时雨的到来。由此可见作者开头这一场景的布置“六月的雷雨”有多绝妙呀!

三、多么渴望蓝天的花儿呀!

童真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自由,但是更渴望被关心、被理解、被呵护啊!于是,当“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这外界的一切都是向着他所期翼的方向发展时,他如何还能安心地“关着门做功课”?所以“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一个“冲”字,可见他们之前有多少的压抑,他们被禁锢的时间有多长,他们要摆脱这种处境的心思有多强烈。 因此发出强烈的呐喊:“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一个“可”字尽显无奈!“天上”本是一个很阳光、很宽广、很自由的地方,但如今,这样一群本生活在快乐的“天上”的孩子却被桎梏在了“地下的学校”,何其悲伤?这样的反差更让人唏嘘不已……“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读到这一句,我恍然大悟,他们狂欢,他们冲出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摆脱黑暗,寻求自由和温暖。而那温暖的怀抱,来源于他们心爱的母亲,也始终无法与母亲相背离……  

泰戈尔在《炉火边的泰戈尔》中曾慨叹过:“他们(儿童们)什么都说不出,他们没有反抗的声音”。此话语间蕴涵多少对儿童的同情和爱护啊!他毕生热爱儿童,常常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眼睛来感受着这个世界,让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天地间的电闪雷鸣,都转化为孩子的心声,替孩子们发出呐喊,期盼着“花儿”怒放……这种以儿童式的想象来创作,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真的儿童世界,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表现了绝妙的想像力,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