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建
【内容摘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非常清楚:教师爱学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究竟教师如何爱学生?本文阐述了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公正谨慎、和蔼可亲、严格要求、宽容理解、尊重信用,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爱生 公正谨慎 和蔼可亲 严格要求 宽容理解 尊重信用
【正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作为教师都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赢得学生的心,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真心爱他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真心爱他们,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公正谨慎
教师爱学生,应该热爱所有学生,没有界限,没有等级,没有偏倚。
教师不仅要爱学习成绩及表现好的学生,也要爱学习成绩及表现差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教师应该多发掘其优点,找出爱的理由,用真心去爱他们,用热情去感化他们。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格外扶持,格外关心,倍加呵护。如果对后进生讽刺、训斥、歧视,就会使他们永远“差”下去。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必须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后进生只是暂时性的,很多后进生都会成才。爱因斯坦童年时被认为是“低能儿”,爱迪生也被认为是“掏蛋鬼”。教师只要热情关怀、耐心教育,就能唤醒后进生的良知, 让每一个后进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他们的人生也会充满光明,甚至辉煌无比。
公正,是指从心底真正关心每个学生,并不是指对待每个学生的方法一样。教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十分谨慎,尤其是对学生的批评、乃至微小的埋怨、责备,都要慎之又慎,切不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往往老师言者无心,学生却听者有意,稍不留神,便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心理上的伤害,而教师却浑然不知,就更无法去挽回和弥补这种失误。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爱生的方式也不同:
(一)学生的性别不同,爱的方式也就不同。
一般来说女学生的内心比较敏感、细腻,因而教师对女学生的爱应从细微处入手,以表扬为主。平常多让她们沿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她们遇到什么委屈、烦恼,我总是采取心里疏导的方法,引导她们走出误区。记得11班的李丽婵,她是语文科代表,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这个班从初一到现在我已跟了两年了,她这个科代表也做了两年了。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不断的提高,少不了她的功劳。我平时吩咐她做的,她都做好了。上个学期期中试,11班的语文拿下全校初二级18个班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第一。全级最高分也在11班。我开心,全班同学都开心,李丽婵更开心,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集体主义思想很强的学生。但是期中考试后,这个班有骄傲情绪,李丽婵也不例外。有几次我上课时,发现她和同学讲话,还常常走神。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当她向后转讲话时,我点名批评了她。下课后我找她问了她讲话的原因,她说同学问她学习上的问题。我提醒她老师讲课时讨论问题是得不偿失的事。后来在语文课上,她真的不再讲闲话了,但也不像以前积极回答问题了,而且11班的语文作业也不按时交(我问过别的学生,他们说科代表没收)。于是我静下来想想,才醒悟:原来是上次批评的方式不对(不应该当着那么多学生的面,点名批评,肯定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于是我又找到她,询问她那段时间上课不集中思想的原因。原来除了那次我上课批评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她说:她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她和弟弟与奶奶住在一起,她弟弟读小学六年级,弟弟学习成绩在下滑,她担心弟弟考不上重点。听完她的话,首先我为自己那次当众批评她,表示了深深的歉意,然后安慰了她,并为她提供了一些建议。后来她逐渐转化了,那次批评的阴影也慢慢消散了。但,直到现在我还后悔,我的心真的很难受:毕竟她敬爱的语文老师——我,伤了她的自尊,让她当众流下了眼泪。本来我批评她,是想她能学多点东西,也是爱的表现,但由于不够谨慎,将爱变成了伤害,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可见爱学生必须谨慎。
男孩子则喜欢老师赞扬他们聪明、勇敢、大胆。他们能经得住老师的批评,甚至适当的批评更能使男孩子进步,我经常用及时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告诉他们,你真勇敢、真有毅力或者当面指出这件事你错了,以此来促使他们做的更好,只要他们朝着目标迈出一步就称赞他们做的好,有进步,应继续努力。
(二)学生的性格不同,爱的形式也有区别。
外向型的学生愿与人交往,喜欢接近老师,这些学生,老师可以明显地表示出对他们的爱,同时,他们也乐意接受老师在不同时间、地点、场合给他们的批评;而内向型的学生则不然,他们经受不住老师的批评,我班有位学生平时不善言谈,老师只要批评他,他就掉眼泪。学生给他起了个绰号――闷葫芦。一次课间,无意中听到一位学生叫他闷葫芦,我就接着说:“你别小看葫芦,葫芦里可藏着许多宝贵的东西呢!”那位同学脸一红,舌头一伸走开了。而闷葫芦这个绰号以后再也没有谁叫过。有一次,团队活动中,我有意安排他做领队,组织大家做游戏,结果他组织的活动新颖而又多样,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渐渐地,这位同学的笑声多了,学习也大有进步。
(三) 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同,教师爱的方式也应不同。
当代心理学证明,学生的情绪和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关系。学生情绪好时,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热情等特征。老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做,或批评,或表扬,学生都乐于接受;而情绪不好时,学生易冲动,爱发怒,并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则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容忍和克制,对所发生的事冷处理,即过一段时间再去追究,待学生的情绪恢复平静后再加以耐心的开导。
二、和蔼可亲
实践证明,教师要善于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让所有的学生亲近你。“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认为和蔼可亲的态度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上课的时候看到学生趴在桌上,适时地走过去轻轻问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并及时采取措施;季节变换感冒多发时亲切地提醒学生注意身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也可以找个适当的时机委婉地询问询问,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激烈的竞争使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经常能够听到学生说一个词“郁闷”,作为教师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为他们解决所有问题,但面带微笑地耐心倾听确实能让他们心结舒开。相信大家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将心中的不快向别人倾吐,那怕毫无结果,心情也会舒畅许多。有的时候过程胜于结果。
三、严格要求
教师爱学生,要严格要求。热爱与严格是一致的,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要做到“爱心启迪,严慈相济。”爱生不是放纵宽容,不是袒护溺爱,不是把学生当做“心肝宝贝儿”般地疼爱。教师爱学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爱,是严格要求的爱。尤其是对那些“优秀生”的教育,更需要严格。优秀生有许多优点,他们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富于进取,成绩优秀,但对他们不能一俊遮百丑,对他们更不能偏爱护短。“响鼓更要重锤敲”,对他们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当优秀生犯了错误时,要一视同仁,不能纵容包庇,得过且过,应该进行严肃处理,使优秀生受到教育,认识错误;当优秀生取得成绩时,要适当地向他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的目标奋斗,要让那些优秀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教育他们谦虚谨慎,克服缺点,勇攀高峰,将来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严师才能出高徒。
离开了严格要求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苍白的爱。严格要求并不是一个“凶”字,而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管理出效率”,没有对学生严格的要求和管理,一切就失去了意义。
四、宽容理解
爱学生,还应该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宽容每一个学生。这种宽容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宽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在宽容中提供转化条件,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使其萌发自尊自爱的心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正要用砖头砸同学,立即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校长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随后,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由此可见,宽容这种师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爱学生,还应该放下教师尊严,走进学生心灵,理解学生。学生是天真的,可爱的,有时也难免幼稚。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用成年人的心理去揣度学生,更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五、尊重信任
爱学生,还体现在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不能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批评学生也要注意言辞;教师也要善于对学生说“请”、“谢谢”、“对不起”……这些不过是尊重学生的最低要求。
此外,信任也是尊重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信任每一个孩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抓住契机及时准确施教,真正让学生“旧貌换新颜”。
信任学生,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帮助。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我们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表扬,在他们获得成功或获取点滴进步时给予由衷的赞美,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对他热情的期待,这样,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只要做到以上几点,爱生并不难。
【参考文献】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年7月
《名人名言录》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9月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