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现和创造数学。我国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数学、感受数学趣味、体验数学魅力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具有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 “面积” 教学:“老师家要给卧室铺地板砖,谁能告诉我买多少块比较合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绪顿时呈现出活跃状态。俨然“不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之势。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产生了探究欲望,引发了“摘果”冲动。

二、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问题,刻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购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家拿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向其他小朋友借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便宜点,7元钱的小汽车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来买东西的。我们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生活饱含着数学,数学折射着生活。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失为数学教学的又一“高招”。

三、动手操作创造情境

给学生留下活动的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如: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动手印一印、描一描,画一画,纸上出现了平面图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味到了“面在体上”。学生拥有自己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积累,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赐予一些自我发现、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教师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便于抽象概念具像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为什么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怎样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是个教学难点,如果让学生动手实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明显。运用电脑来演示圆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就可以把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直观,诱发了学生的关注,加深了原理性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很多,创设情境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策略。教师应该把生活问题引进数学课堂教学,及时采撷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数学实例,适当补充、科学调换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拥抱数学生活,融入数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