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堪言。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写作亦然, 在整个作文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

  一.作文命题要利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如“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等。命题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初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 ,同时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

    二.确定好适度的作文目标,让学生由“怕写”到“敢写”。

    作文教学也同其它内容的教学一样,每次训练都应该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和教材来确定具体的训练目标。目标太低了,失去了培养训练的意义;太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容易丧失信心。

    《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要求,都是着眼于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尽快让学生从作文“文学化”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到《课标》确定的正确轨道上来,回到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让学生体会写作的成功和喜悦,这样有助于我们把训练目标落到实处。 

三.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应该把作文与日常生活统一起来,使狭隘的封闭式的作文教育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开放性的大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观察是获取作文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真正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在生活的积累中丰富素材、充实作文内容。

    四。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写作的最好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阅读要重视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内容。在写作时将平时读记的大量词汇和第二手写作材料信手拈来,学生的写作空间增大,思维如驰骋的快车,作文插上了翅膀,何愁学生作文写不好呢?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作文能力,需要老师不知疲倦地学习,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学习,并且边实践边总结,实践出真知,相信作文中碰到的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