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却不是很高。如何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并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将多年来在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语言风趣才能活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呼呼大睡的“催眠曲”。可见,组织好语言是一堂课活起来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组织语言呢?我觉得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你的课堂教学。

二、设疑思考才能活

学生积极思考,是课堂活跃的重要标志。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首先要做到巧设疑问,切记不能处处设问,一问到底,要有选择地有重点地设疑。其次,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跳一跳能够得着”,学生才会乐于思考,而且好中差学生要兼顾,确保各层次的学生动起来。另外,问题的设置还要有趣味,有意义,具有启发性。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从而主动思考。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的:先出示“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的图片。然后逐一介绍撒切尔夫人是英国政界中的铁腕人物,誉为“铁娘子”,而邓小平也被毛泽东称为“钢铁公司”,这次谈判是一场钢与铁的碰撞。接着又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顺势我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么反驳她?”形象有趣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积极思考之中。

   三、活动参与才能活

      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此,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活动的环节,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绝不代劳。另外,还可设计一些历史剧、小品等,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先民们的生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历史,深刻形象的去理解历史。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原始居民定居生活的描述,想像他们衣食住行的情景,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代表半坡氏族部落和河姆渡氏族部落生活生产复原图,并用小品等形式展示出来,看看哪组的作品再现得更加真实,更加贴切。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四、动手实践才能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实践,获取知识,这种知识是掺杂学生主体因素的知识,是独特的,是创新的。如在学习雕版印刷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准备一张纸,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写三遍,再三遍,再三遍……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枯燥、单调、浪费时间。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小刀在橡皮上把自己的名字刻出来,自制一枚印章,并蘸上墨水印在纸上,多印几遍。通过比较,学生从中真切地体会到雕版印刷的方法和好处。

不变的是历史,多变的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如何让不变的历史“活”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