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在不稳定的青春适应期,情绪活动应属正常现象,也是与外界环境磨合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可塑性极大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班主任工作也常常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狭窄范围里。而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归咎为学生和校外因素。事实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与教育者的人格、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的超过50%,这一比例高于正常人群20%左右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两位教师中就有一位存在心理问题,这对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二、塑造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塑造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应成为班主任的自觉行为。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模范,是学生最具体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要树立榜样,提供学习的正面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努力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榜样教育原则和方法,尽量从学生身边寻找榜样,使榜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突出性、感人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加以学习和模仿。最后要运用心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如有的班主任让每个学生轮流讲一则笑话,必须引起哄堂大笑,让大家开心,这就使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受到了锻炼,对形成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班主任还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的个性逐渐趋于完善。
三、利用班集体进行心理健康教
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是推动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客观力量。首先要发挥班集体的激励和情感培育功能。班集体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进而产生一种道德需要的满足感,从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同时,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会油然而生集体荣誉感。其次还要培养良好班风,塑造现代人格。加强班风建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确定班风要依据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及学校规定的规章制度、班级的具体情况等。作为班主任,要通过树立民主、科学、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塑造学生的进取、求实、向上的现代人格。
四、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控制力是较差的,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迁就过多,容易形成冲动、自私的特点,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五、努力创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班主任,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学生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学生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注意创设不同层次的良好环境。
六、积极诱导学生构建并完善自我调控机制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班主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而且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伴随着科学的心理教育过程,才能取得高效的心理教育的效果。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