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 董超
高中体育是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上好体育课。但是,我们发现体育课中往往有一些学生有自卑心理,对待体育课或消极,或惧怕。为了学生,为了教学,我们应该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克服体育课中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上好体育课,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高中学生。
在体育学习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除在体育课不愿参加练习外,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计较荣誉得失。有自卑感的学生只是为了获胜而参加比赛,他们非常注重比赛的胜负。在集体项目比赛中,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采取逃避的态度,没有认真比赛,在个人项目的体育比赛中,他们显然可以取胜的对手比赛。
不愿沟通交流。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沟通,心情不好时爱发脾气、扔东西等,倘若有人说他的不是,他会与你没完……
对批评不易接受。有自卑感的学生,对别人的批评不易接受,甚至对别人的批评反感。一些有自卑感的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往往对上好体育课缺乏信心。
学生产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如下:
缺乏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自卑感。
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卑感较重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有较大的偏差。这些学生多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优点的比法,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缺乏自尊自信,消极的自我暗示。教学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在学习新技术动作时,首先都要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学生缺乏自信。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这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学习,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自我暗示,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
挫折的影响,自我放弃。学生在学习中遭到失败或挫折,不能正确对待。
受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有些学生身材矮小,体弱或过于肥胖等,因而常为这些苦恼,总觉得技不如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受挫折,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不敢做练习。
如何克服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
充分发挥师爱作用。尊师必须爱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如果你有意识关心和爱护班上的某一学生,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会不同程度如你所希望的那样进步了。相反,一个经常遭受教师冷漠的学生,则往往体验到集体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而产生被遗弃的自卑感,以及怨恨心情。
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力。在体育学习中,—个学生如果受到别人较低评价,就会影响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估计自己。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方法,提供客观的“参照物”,使他们获得真实反馈信息,指导他们自我评价,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能力。虽然考试失利了,可能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但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应随时捕捉并给予肯定。在课堂上适时地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树立起他在班级中的威信,帮助他找回了自信,克服了自卑感。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和谐的学习气分,是克服和调解学生自卑心理的必备条件。成功是很鼓励人的,但对于能力平平且发展较落后的职高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很少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在课堂上要创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学风,让有自卑感的学生担任一些班级工作,让其通过努力,最后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肯定优点,多加鼓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实际能力的估价。增强自信心关键在于一个人要相信自己。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它是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先决条件。学生早有在确立了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而当学生在向这一目标进军中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时,教师应正面诱导,多加鼓励,同时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树立起自信心。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细致地分析他们性格特点,给学生讲解人的躯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有的人擅长田赛项目,有些学生柔韧好,有些学生耐力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知其原因,明其表现,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学生能够客观地说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我们的体育教学成绩就会大面积丰收。这里,笔者还要强调几个重要的教学问题。第一,要重视教学中的教学指导思想问题。一切教学都具有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新时期,新课改中的教学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学之中,牢固树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无论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练习之中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第二,在教学探索之中,要重视教学理论方面的总结。我们的教师既担负指导学生学习的重任,担任着进行理论方面的责任。可以说,只有具备了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又有教学理论总结研究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第三,在教学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教学的实践性。因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教学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满意都要靠实践去检验。新时期的无论那类教学都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