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主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习惯与能力,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培养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验成功,激发创造的欲望。如在教学《初识画王》一课时,开始我让学生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画作品,并告诉学生老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来,学生很惊奇,兴趣骤然提升,这时老师告诉他们,这些作品就是用电脑中的软件画出来的,只要大家认真学,多下功夫,就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接着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打开“金山画王”程序,去认识“画王”窗口,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对“金山画王”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快乐的“玩”中学会了该软件,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二、任务驱动,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即在课堂中为学生确定一个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让学生在学习中“跳一跳,摘桃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在达到目标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再完成其它任务时,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编辑软件WORD的教学中,我不是将其中的各个命令一个个地给他们讲解,而是将一个文档,按教学要求做分成几个层次,在课前给他们看一看,告诉他们这一节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基础选择一种层次目标,然后,让他们自己完成。
三、因材施教,合理使用教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主人”的乐趣,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合理使用教材,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1、独立探索。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应充分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高。例如,在学习《制作艺术字》一课时,制作艺术字有多种方法,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通过学生演示,找到不同的方法,并利用工具栏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总结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学习发现中完成自己的作品。
2、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试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商定学习途径,通过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获得的认识。开展探索、交流、讨论、操作,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在完成学习目标后,可允许进入“练一练”、“技能挑战”、“日积月累”等资料库中拓展视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3、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教师通过自身魅力去感染学生,少批评多鼓励,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彰显每一位学生个性,发扬每一个学生闪光点,使学生在成功的氛围内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中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