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永嘉县瓯北镇第七小学  戴本琴

摘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效实施自主探索可以有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本文从“创设探索情境,激发探索欲望;重视方法指导,引领自主探索;拓宽探索范围,丰富探索内容;倡导交流评价,体验探索乐趣”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索。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数学    引导    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教师必须创新学习方式,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呢?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探索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一位知名教育家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童话故事永远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是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节:数字王国里的几个数字聚在了一起(随机出示012345),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5可骄傲了,对其它数字说:“兄弟们,这里啊就数我的本领最大了啦。一只手有5个指头, 5本书,5支铅笔等都离不开我——5!”4也不服气地说:“我的本领也不小,4棵树,4朵花……都用4表示。”321也不甘示弱。就这样,它们争得不可开交。只有0躲在一旁,一声不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小朋友们,你们在哪里看到过0吗?

在故事情境中学习数学,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探索新知的欲望也更强烈。数学王国中各个数字的争辩,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数字“0”一声不吭地躲在那里,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要帮助它的愿望,从而使得后继学习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0”时,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探索的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枯燥的计算头疼,学起来很不愿意。于是我就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的游戏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二、重视方法指导,引导自主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时,教师应积极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数学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学习的“空白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圆柱体上下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我就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提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圆,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有的小组把圆柱的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互相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空间,通过交流, 让每个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精心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孩子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我通过让学生回忆正、长方形的特征,观察平行四边和梯形,猜测他们有什么特征?你能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来验证这些特征吗?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各个知识点的结论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或同桌、小组交流得出的。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索过程,都能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和激情,使探索不再是一些优秀生的“独角戏”。学生从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到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体。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中自始至终洋溢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促使儿童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三、拓宽探索范围,丰富探索内容

1、重视课堂练习,丰富探索内容

探索活动的过程不应只是新知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练习,让学生去发现。在学习“分类”一课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书包,让学生汇报整理书包的方法和理由。有的说:“把大的书和本子放在下面,小的书和本子放在上面,这样书包里非常整齐。”有的说:“我把语文的书和本子放在一侧,数学的书和本子放在另一侧,这样拿起来非常方便。”还有的……这样真切地体验,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意义,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及灵活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数学乐趣无穷。

2、注重课外延伸,拓宽探索范围

探索知识的空间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还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走出课堂,迈向生活。例如,在教学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了一道开放题:“一个水塘的平均水深是1.1米,小明的身高是1.3米,他不会游泳,如果小明不小心滑落塘中,他有危险吗?”由于这道题来自生活,学生探索的热情十分高涨,有的从小明滑落水塘的地点来考虑,有的从水塘池底的结构来考虑,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不仅感悟到平均数的魅力,又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探索所得到的结果,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四、倡导交流评价,体验探索乐趣

1、运用激励评价,体验探索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客观的、准确的蕴涵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激励性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数学教材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走向,在评价学生答问或作业时,常用两种“评价语”。一是简而短的激励语。如“能干”、“冠军”、 “大进步”、 “好些再好些”等激励语,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二是深情的惋惜语。 “真遗憾”、“差一点”、“正确而… …”、“想得不错,但是… … ”、 “没关系再说一次”、“美中不足”……这些尊重、期盼、惋惜的评价语对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还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2、引导学生互评,分享探索乐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同桌、小组之间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评价的机会“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评价他人。评价来自学生的内心,蕴涵着真情实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和努力,从而信任和欣赏别人。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并和别人一起分享探索中获得的乐趣。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成长,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承晓敏.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快乐. 小学数学教师.

3张兆成.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过程.教学月刊.      

4、蒋双梅.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