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思想品德课激发学习兴趣
文/田玉玲
【关键词】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 分层性评价 鼓励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本文提倡丰富评价方式,细化评价方法,强调以分层性、鼓励性、发展性为主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由此可见,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就如一把多功能的尺子引导着教学,调动着教师行为,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一、丰富评价方式
评价是品德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优化有效的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比如在教学《我想要 我能要》一课时,
师:(课件出示超市的各种食品及价目表)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你想要些什么?
生:交流想要的食品,并说出购买这些东西的理由。(教师对学生的理由和答案并不评价,只是在黑板上写下来。)
师:是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就能买,就要买呢?
生1:不是,我们没有赚钱!
生2:钱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我们不能乱花!
生3:我爸爸是贩蔬菜的,每天起早贪黑,赚那么一点血汗钱,有时我想买一本书,但因为太贵就不能买,只能在书店里看。
师:虽然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有不同,但他们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现在再来看我们刚才的答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们刚才的回答中有的东西是可以不要买的,比如比较贵的,不是很必须的。
生2:我们买东西要看质量,要看性价比,要看实用性,比如黑板上的饮料我觉得就不如纯净水,因为真正口渴的时候还是水比较解渴。
生3:我们要买价廉物美的东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擦去黑板上的物品,最后留下一些实用性强,价廉物美的物品。)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进行行为的反思,在评价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教育。而在课堂后续的延伸中,则可以用一张评价表来请家长参与进来,记录下孩子消费的物品,及时对其进行行为的指导,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可以说,评价方式的丰富性更有利于课程的执行,更能够将育人这一目标贯穿在生活中。
二、细化评价方法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品德学科是集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一)、分层性评价
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运用评价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评。比如在布置“我是家庭小主人”这一个实践活动时,针对班级里学生家务能力的强弱,制定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家务能力强的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质量高低和耗费的评价,而能力弱的学生则要注重完成情况是否顺利的评价。只有标准不同,学生操作起来才能觉得有收获。
(二)、鼓励性评价
根据班级里学生的能力情况教师采用的评价语言也不同。比如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只要是课堂上举手发言或活动能够积极参与,我总是用“你今天课上的表现真让老师高兴!”“你听得真认真,进步很大!”“你今天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语言加强对他的欣赏,让他能够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对于中等生,我常用“你就像是一块金子,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发光的!”“你的表现比以前大有进步,继续努力啊!”等语言及时肯定他。对于优等生,我则用“思路不错,能找到更好的解法吗?”“优秀的学生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力求全面发展。”来进一步提醒他。品德这一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上的鼓励是尤其重要的,让学生在老师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需要,比以往老师仅用“你真棒”这一类不明确的语言评价更有效。
(三)、发展性评价
品德课程最终还是为了指导学生社会化行为的一门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道德品质是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发展性评价是针对现行评价存在的弊端并为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与以往的评价相比,以往的评价过份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发展性评价十分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以往的评价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评价。比如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中开展的节水实践中,要求学生设计出自己家庭节水的方法,并持续一个月进行跟踪调查,观察成效。在每周五的班队课上进行全班交流,及时总结,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取长补短,进行方案的改进,最终落实保护自然资源这一目标。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必须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注重课堂评价,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在“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品德课的生命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http://www.pep.com.cn/peixun/xkpx/peixun_7/jyjl/200807/t20080715_492167.htm《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艺术策略》
作者: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2、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