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江苏省灌南县陈集小学   侯玉珍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才能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但教师的统一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努力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才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的解决,这也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要求。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练习题设计中,在课前让学生调查柳树、槐树、丁香树、刺梅各占总树木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在刹那间开放起来,提出了“它们一共占总树木的几分之几?”“丁香树比槐树多占总树木的几分之几?”等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是问题的讲解者,更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当学生再发现问题过程中能够“活用”教师提供的有关发现问题的知识,这种“活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终生受用的智慧。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创设最佳的提问题情境,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