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的魔力

山东省莱州市夏邱中学 周建忠

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参加了烟台市第十七期初中校长提高班培训,日程满满,收获多多。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取得成功。

我想先讲一个关于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教学改革初始动力的小故事。在文革后的第二年,崔校长当时还是一名中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有一节课上,他有一道题没有解出来。放学后,在村头教他的本村数学老师叫住了他,让他第二天到讲台上去给全班同学讲解例题。回家后,崔校长认真地进行了备课准备,将课本反复地翻看了无数遍,自己也感觉挺熟练了。第二天到了讲台上,崔校长就将自己所准备的内容向全班同学进行了讲解。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崔校长讲的课比老师讲的还要仔细,听得更加清楚,记得更加牢固。这便成了几十年以后崔其升校长进行课改的源动力。正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切身感悟,所以在他此后的课改中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课改,讲得神秘一点是研究,实际上就是实践探索,就是将个人的平时教育教学活动加以反思、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我还想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也许它正暗合了杜郎口中学崔校长的教育理念。

在我从小学到大学的十一个年头里,有两位语文老师对我产生过较为重要的影响,他们在我的语文学习方面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位是教我小学四、五年级语文的周文来老师。那时候,正是文革的后期,我们基本上不是在学习,整天是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因为我平时爱好读书,同时我的朗读水平也较好,老师就让我在班上领读课文。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老师不一定有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可能是因为他本人的普通话朗读不是太好,就让我来代劳。结果却是把我推上了“小老师”的位置,使我有了在班级中充分表现的机会,进而使我对语文的学习更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只是些毛主席语录或者是一些很短浅的课文。可以这样说,能够在完全由文革笼罩的年月里学到点知识,那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功不可没。

第二位对我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教我高中语文的王福林老师。我上的高中,那是村贫下中农代表晚上开会研究让去的,因为我的家庭成分还可以,我的年龄又小,要到高中去长两年再回到生产队里干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老师却是很认真地教我们语文知识,指导我们写作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两件事,一是让我自己动脑动手设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表(实际上是一幅平面图),按照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将定语、状语、宾语和补语充实上去。这项练习直接导致了我对汉语语法的莫大兴趣,使我在这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甚至对我后来进行语文教学时的板书设计都有深远的意义。另一件事就是激发了我浓厚的写作兴趣。按要求,我们每两周写一篇命题作文,王老师却让我多写多练,一开始是每周写一篇,以后是每天写一篇、写两篇,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予批改,并把我叫到跟前进行面批面改。后来干脆就让我自由命题来写,让我练习各种体裁的写作以及扩写、缩写等等。其结果是导致我的语文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甚至在高考时我在政治答卷时简直就像写作文一样能够展开思路,向监考老师连要了两张添加页。

我的求学生涯中这两位语文老师的做法,虽然不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的实践,却暗合了今天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的老师也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放手,那教育效果肯定会更好!

最近我听了我们学校的两节语文课,感触良深。应该说,两位语文老师的功底都还不错,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是如人意。该向学生传授的都没有疏漏,该让学生掌握的都完全做到了,且做好了。但是总感觉有点缺失,那就是教师像一位导演在按照预定的程式牵着学生往前走,程式是固定的,没有也不敢往外伸展一点,生怕时间不够用、答案不标准。作为学生呢,确实是好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给设定的路子在走,没有超雷池半步。我在想,要是能够让学生们自己提出哪怕是一星半点不成熟的意见(更别说是疑问)来,那这堂课就会是成功的。我于是试着向傍边的一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听了老师的讲解,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来?结果这位同学连提了三个问题,却都是老师给定的题目,没有自己的东西。我向她提了一个问题:在大雪连下了三天以后,天地一片白茫茫的时候,怎么还能划船到湖中心去看雪?开始这位同学不明白,后来经过我的解释才理解。然后我让她把这个问题向本组同学提出来,组内的同学引起了一番讨论,有同学解释说西湖是南方,冬天不结冰当然可以划船了。我在想,这一疑问若是学生们自己提出来,再由他们自己来解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若是课堂上五十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紧跟着老师一个人的思路走的话,那不就是开发了学生的智慧了吗?愿我们的老师早日更新过观念来,并切实地付之于实践中。

教师要有崭新的思维方式。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生,培养的是适应新世纪伟业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因此,要将学生培养成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的人才,首先就要求教师的思维要灵活。教师的思维要做到“立交化”,形成纵横交达、不拘一途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发散式的多向思维能力。例如对《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理解,学生不应只体会到它对“友人”的责怪和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守信”的联想,而且还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得出迥乎不同甚或截然相反的启示:甲、请你伸出温暖的手(元方角度,给人改错的机会);乙、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点吧(友人角度,批评不礼貌);丙、稚子可畏(元方角度,敢于指出长辈缺点);丁、浪子回头金不换(友人角度,知错则该)等等。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学生就会从教师那儿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起冲破传统思维束缚,灵活敏捷的新思维能力来。如果一个老师整天想的是我的老师过去是怎么教的,我们的老祖师爷过去是怎么教的,那么这位老师往好处说只能算是一位好老师,却决难成为一位名教师。假如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倒过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   快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能力,这无疑比让学生牢记住一些死的知识要高明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