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已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内动力,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要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带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这个课题,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必须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
每次习作,教师要尽量克服学生看到题目就挠首咬笔,无从下手的困境。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素材可以是课内创设情境,可以是课外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活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现想象,创造自身语言。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造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二、鼓励、激发学生的习作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以高分、奖励稳趣,对于写得特别好的作文可打高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也可进行自主评改、交互评改等形式,在作文评价中,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习作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三、给学生一个能获得进步感的评价
在作文活动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成功的作文经验中,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信心十足,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失败的写作经历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更谈不上兴趣了。这就启发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以全心的态度对待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告诉学生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评分的时候手不要太紧。把尺度放宽些,尽量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能获得一个给他带来进步感的分数,让他享受进步、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也感受到进步、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对作文产生兴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文交流活动
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展活动以后我就让学生写心得谈体会,这样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作文兴趣自然就高了。我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讲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五、让学生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不管写什么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作家无一不是先深入生活后写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学生更应该扎根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时感到难以下笔,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思考,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同时缺少多角度的观察,思维定势定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同一个事物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新鲜的素材通过实践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鲜活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素材,动起手来自然水到渠成,兴趣盎然。
六、课外阅读,积累兴趣
课外阅读是很好的积累素材和兴趣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文章是相对少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如果不是加强课外阅读,那我们依然是在充当井底之蛙。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课外信息的摄入量。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可能他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又可以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因为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感知他们身边以外的世界,而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之后,要求分组交换各自的书籍,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这样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路。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从作文指导抓起、重视作文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爱”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作文害怕的心理。兴趣是不竭之泉,它会源源不断地催开学生心灵的花朵,激活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走进作文这个可以吐露心语,抒发情感的美好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