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中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名人的话,都与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的道理一样:如果人对某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参与 活动的效率就高,就会乐此不疲,孜孜以求,不易产生疲劳,不觉得活动是一种精神负担。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速感。笔者十分信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理。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并把精心设计数学习题当作培养兴趣的突破口,把唯有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我才在设计习题过程中使用,否则,绝不轻易把它搬上我的数学课堂。那么,我是怎样设计有趣的数学习题呢?下面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一、练习题型让学生有入目新颖靓丽之感
笔者爱岗敬业,在基层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对目前教材中的题型类别十分熟悉,了如指掌。纵观课本中的题型,几乎都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所“垄断”。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死死板板地“以本为本”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是不可能的,或是很有限的。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使用客观性的练习题,把原题进行适当“包装”,然后以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崭新的题型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大有耳目一新、大饱眼福之感。例如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在教学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并收到良好效果。
案例一 :
师:同学们,下面这道题,请大家认真阅读、深刻理解、并予以判断它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 a2c2-b2c2=a4-b4
试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
解 ∵a2c2-b2c2=a4-b4 (1)
∴c2(a2-b2)=(a2+b2)(a2-b2)(2)
∴c2=a2+b2(3)
∴△ABC为直角三角形(4)
师:①大家想想,上述解题过程中的四个步骤,从哪一步开始就出现了错误?请指出该步骤的代号是什么?
②产生错误的原因又是什么?
③本题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什么?
因为我所举的这个题型,具有比一般的题型新颖靓丽的特点,同时解题的过程也比较简洁,用的时间也较少,因此,学生比较乐于接受,也比较容易解答我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从略)
案例二:
2009年,在我县中学足球的前几轮比赛中, 前进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题型,短小精悍,结合实际,有些学生亲自参加了这一比赛活动,看得见,摸得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难度不大,因此能促使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
二、练习题型能使学生的思维方法生动活泼
产生兴趣还较容易,使兴趣保持就难了。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题型。如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后,可要求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请看:
案例三:
师:在△ABC中,AB=AC,倘若我不小心,把它的一部分涂去了。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老师一边在黑板上画图,一边说)
生:(学生一
这些答案是难得可贵的,
三、练习题型能揭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在设计的习题中要力求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型及力量,真切的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因此,必须要学用结合,认真学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案例四:
师:(向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学校附近的红旗商店有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最好?
生:(认真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温馨提示)我们可以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
(x+100)(1+2.4%)-(x+120-5)
=0.024x-12.6.
像我所举的这种题目,来自于学生身边,是通过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学与用的结合性强,不但使学生用上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此题目,产生浓厚兴趣,因此,解答的结果也十分令人满意。
随着开发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也可在习题中适当渗透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可结合函数内容来设计练习。
案例五 :
师:上述的红旗商店以每件17元的单价出售方便面,这种方便面的进货成本是每件9元。商店每天的固定开支费用为420元(门面租金、水电费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销多少件方便面才能获得利润350元利润?如果每天只销50件,是亏损还是盈利?
如果老师能从“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来设计习题,学生就会感到实实在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学生从解题中,或许能有机会当上一回“小能人”、“小经理”,从而形成了一种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老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习题“精品”,在其过程中,做到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习题之前,趣味已生;习题之时,趣味愈浓;习题之末,兴趣不尽。有了这种心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达到最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