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存废成热点 心态平和最关键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08时02分报道,“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饶儿一齐响”。

    这不是《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经典描写吗?这篇文章上世纪50年代,就收入了我国的中学课本,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然而最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侯会教授提出了质疑:这段描写有过分血腥之嫌,人格尚未定型的中学生会否受其负面影响?该不该把它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拿掉?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从课文存废到中学教育、从生命关怀到国民素质等都成了争论焦点。

    其实这篇文章入选很多年了,怎么以前没听说它会引发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呢?虽然我们不提倡以暴制暴,但也不能一味美化现实,把孩子们培养成不敢抗争的懦弱者。

    但是,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无道理。仅就后半句而论,少年人血气方刚,易于冲动,思想尚未定型,是非辨别能力稍逊于成人;《水浒传》读多了,难免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其后果不言自明。

    可这段故事是我国通俗小说的经典章节。如果只是一味删减,我们的孩子该从哪里学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呢?

    我们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场面描写和内容修辞而言,的确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尽管血淋淋的内容被生动的比喻、花团锦簇的文字所掩饰,但丝毫不能改变一个生命当场陨灭的残酷现实。人格尚未定型的十几岁的孩子,会由此产生何种联想?就怕有些中学生读后模仿他们去打抱不平!以犀利闻名的台湾作家龙应台也不得不把水浒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施耐庵之所以如此血腥地描写,是为了发泄。因为当时的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心中郁积的不满,需要酣畅淋漓地宣泄。由于作者时代的局限性和主题叙述的限制,因此不能苛求课文在每方面都很完美。抛开细节,我们纵观整个故事讲的是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精神,恰恰是当代人所欠缺的。而且我认为也应该充分相信今天孩子们的智慧和判断力。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文字的本身是中立的,关键是看教授者如何引导。如果把问题都推到课文上,这其实是在推卸社会教育的责任。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心态保留和学习这些文章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