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本该是传播消息的权威平台,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然而报纸在时效性上存在着先天劣势,出于急于扩大影响等原因,纸质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爆出假新闻,这种假新闻严重地误导着受众,干扰着社会大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时甚至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从而极大地影响着纸媒的社会公信力。
目前来说,业界还没有对假新闻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义。本文为了对假新闻进行初步的探讨,试着对其作出这样的定义:新闻媒体蓄意或者由于不严谨,造成的对新闻事实基本失实或者完全失实的报道。
一、纸媒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如今,媒体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时效性。而在目前主要的三种媒介,即纸质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中,纸质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天然居于劣势。网络媒体可以发布实时消息,甚至进入了“读秒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时效可以控制在当天甚至更短;而纸质媒体由于编采、印刷、投递等诸多环节,在三种主要媒介当中时效性最差。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不被空前激烈的媒体竞争所淘汰,一味追求独家新闻成了纸质媒体记者的看家法宝。由于记者编辑专业性的限制,要确保自己对新闻事实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在这过程中任一个节点出现差错,假新闻就有可能由此“出炉”。再者,由于现在采编费用的提高,各类纸质媒体编采人员相对减少,纸质媒体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采编成本,更多地采用基层通讯员以及自由攥稿人的稿件,而这些人由于受到私利或者是地方利益的影响,在很多时候采写的稿件具有夸大和失实的成分。
二、纸媒假新闻出现的原因
(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纸质媒体出现虚假新闻的首要因素。现今条件下,纸质媒体商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在新兴媒体的剧烈挤压下,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拓展生存空间,纸煤编辑记者有意“制造”一些轰动性的新闻,新闻失实便难以避免。
(二)编辑记者缺乏务实精神和责任意识。当下社会普遍缺乏踏实精神,尤其年轻编辑记者都比较浮躁,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能认真地去调查核实;有的对新闻事实添加自己的合理想像和推测。
(三)编辑记者自身职业素养欠缺。报纸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纸媒数量以及每家纸媒版面都有了相当规模的扩充。相对应地,大量年轻人加入到新闻队伍中来,他们在为新闻界带来新气象的同时,由于他们很难得到专业的培训,导致职业素养低下,在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新闻报道时难免出错。
(四)现行制度下,没有对纸媒和其编辑记者的有效监督机制。虽说现在宣传系统、新闻出版系统,以及新闻单位自身都有制定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以上措施很难对纸媒及其编辑记者形成有效制约。尽快出台行业法律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纸媒假新闻的影响
(一)影响纸质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纸质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在公众中有很大的信任度。国家发布的最新政策、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公众都要从纸媒上了解,如果纸媒发布了错误或者虚假的新闻,将导致公众的不信任。长此以往,纸媒将在民众中失去公信力。
(二)压缩纸媒的生存空间。公众信任,纸媒才有市场。如果纸媒长时间发布错误或者虚假报道,公众对其的信任度便会逐渐下降,直至放弃。没有读者群,便不会有市场,如果难以杜绝假新闻,那么纸媒最终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三)虚假新闻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如果纸媒刊登虚假新闻,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甚至可能产生社会恐慌,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如何杜绝纸媒产生假新闻
(一)纸媒应该避免经济挂帅的经营思路。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纸媒经营单位都是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但是新闻媒体与同是自负盈亏的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社会良心”的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应该同等重视其社会效益,避免因一味追求吸引读者眼球而导致的假新闻事件。
(二)严格使用权威可靠的信息源。在比较重大的新闻稿件使用上,应着重编发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发布的内容,这些平台刊发的稿件都经过层层把关,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相反,要采用那些网络上出现的信息,则要万分谨慎,多方求证,在无法求证的情况下,宁可不发。
(三)培养编采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编采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编发的稿件进行追根溯源,寻找出处;同时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科学常识、人文常识对稿件仔细推敲。
(四)宣传部门和报社编辑部要制定严格的惩处制度。纸媒之所以出现假新闻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人身上,在提高编辑记者自身素质和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科学的惩处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让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从而根绝假新闻产生的源头。
(作者单位: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