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丘市东关小学   齐淑芳

   在当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迅猛发展的时代,巧妙整合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利用其无可比拟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手段与方法的优势,将抽象概念与具象、微观与宏观交汇融合,其鲜明的画面渲染、直观的艺术表现,令学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可以说,这既符合课改要求,也必然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鉴于此,在《物品上的花廊》教学中,笔者就尝试与信息技术巧妙整合。

    一、营造“神秘”语境

    教学设计时,为让学生在上课初始就产生那种“雾里看花”的“神秘感”,笔者巧借现代媒体手段,营造“神秘氛围”。在本课开始前,就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视频。课的开始,便直接设问:春天在哪里?……如此,运用现在教学技术,用美妙而合理的疑问语境的设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将学生引入本科学习主题—《物品上的花廊》做合理铺垫。紧接着出示实物—一盆杜鹃花,并用实物投影将我两幅图案设计作品呈现给学生欣赏。又相机设问:这两样东西分别是什么?学生作简要回答之后,笔者做合理点评。之后,用电子屏幕出示课题—物品上的花廊。师:本科开始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此,使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充满未知与挑战,引领学生不断探究。

    二、与美亲密接触

    美的东西,往往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其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一种怀着希望的思想之旅。在本课,笔者巧用信息技术手段,预设学生赏析“大自然中的花”、乔迁到人们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花’的诸多情境。让学生在这些“与美亲密接触”的体验活动中,自觉觉察大自然的神奇和绝妙,体验生活中的美丽、美好、美妙;认识“花”在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独特之美——色彩、构图、造型,学会节律、韵律,让蕴藏在作品背后的敦煌、青花瓷、古建筑、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和当代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等文化印记慢慢在学生的心中清晰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拥有更为幸福、诗意、美好的人生!

    三、优化设计情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前,教师需认真钻研,结合运用媒体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

    本课在导入《物品上的花廊》主题后,请同学将书翻到教科书28页,对123段文字进行诵读。诵读毕,师出示思考:1、你熟悉这些花吗?他们的形状色彩都有哪些特点?并请同学欣赏、以多媒体技术呈现的“自然中的花卉”,“美丽少女的红唇、“倒挂枝头的海龟、“变异的蜻蜓”、“春天的画笔、欢聚的红鸟、仙女的绣花鞋、诱人的口红无锡市花、杜鹃、向日葵”“与田间野花”等图片。

    如此设计,实践中,从学生不时发出的惊呼声、赞美叹声时不时因为兴奋而交头接耳的情形,就可窥其学习热情之一斑。

     四、呈现出教学韵律

     教学中,有事不必片面追求所谓“完美”过程。因此,教师可结合媒体运用,适当“蔵巧”,适时“布白”,激发学生潜能。

    在欣赏分析电子图片:“美丽少女的红唇”和“仙女的绣花鞋”时,我现在黑板上简单演示用线条勾勒写生的造型方式,直观提示学生,并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展开初步的写生体验与尝试。(根据预设,此处学生写生之出“错”,还可作为后面图案造型中—夸张变形手法之萌芽。……)

    结合媒体手段呈现各种探究语境,是课堂呈现出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等应有韵律。让学生对美展开自觉感悟。一切与活动说教无关,却必将影响师生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

    五、给予适当激励

    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据此,可巧妙结合媒体使用,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成为展现成长的美丽,享受成长的乐园,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看见、理解、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

    教学中巧妙结合媒体手段,营造开放研讨气氛,教师多听多观察少干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去思考、感悟,大胆探索,把自己学到的、悟到的及尚不理解的说出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一切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