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苗苗   微山县第一中学

通用技术在高中课程里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所以这门课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教师也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加深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通用技术涉及了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对教师的广泛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和提高,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超过学生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