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乾安县实验中学 代百成
艺术的表达常常以细腻取胜。在文学作品中,细腻的文笔,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在学生阶段,学生是在学习写作,不是在搞文学创作。但是细腻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不可以缺少。能够做到文笔细腻,非一日之功,大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有细致而耐心的心态
我们在读一些好文章时,常会感慨于自己也见过文中所写之物,但却不能用文字表述,或者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用眼睛去看,而没能用心去感受,不能在心底留下什么痕迹,所以比 “ 观察 ” 更重要的是心态和体验。全身心的投入比单用视觉写出来的文字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要重视内心的体验。
二、有敏锐而善感的心灵
文笔的细腻与否,归根到底,与生活体验的深广程度有关,与人的慧钝粗细有关。其实,对于一个写作中的学生来说,细腻一直贯穿在整个言语表达的过程之中。自然的细微变化,事情的关键环节,人物的鲜明个性,都需要我们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去体察,去对比。这些细枝末节常常就在一瞬间,常常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如果没有敏锐的触觉,没有细腻的心灵,这些鲜活的写作素材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生活于五光十色、人欲纵横的社会中,善感才能体味得深细。
三、会开掘和讲述一种精神
细腻不是啰嗦,尤其是对那些人所熟知的事物,更无详写细述之必要。那些写作高手的目光往往不是聚焦于其 “ 形 ” ,而是对其内在的 “ 神 ” 进行发散式的品味,赋之以生命、品格、精神,因而写得细致耐读,曼妙有味。细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传神的笔法。文章能否做到细腻,首先取决于能否有汩汩涌流的文思。中学生的写作是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却不应远离文学,远离审美和情感思维;正是由于文学的缺席,有些学生习作才变得干瘪无趣。故事的引人入胜,事物的惟妙惟肖,人物的活灵活现,全在细腻的描写当中:这是习惯最具个性的地方,也可以这样说: “ 一百个作者笔下,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 ;这是习作折射灵性的视窗,或许在这里,习作超越了文字,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习作打动人心的节点,可能就在这里,文字充盈着力量,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心灵的对话。只有在与文学的亲近中,日常的思维才能生发无数的触角,繁衍无数的空间,文笔的细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是否有温度,文字是否有黏度,文字是否有气度,全在习作修改过程中的细节再造上。要让学生拥有一颗细腻的 “ 文心 ” ,教师首先得自觉细腻起来,以细腻去影响细腻,用细腻去塑造细腻,让细腻成为习作教学的一种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