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贾戈学校    董兰云  高克森  赵良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实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作文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网络,激发自我意识

       传统课堂作文要求全员参与,但是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难以顾及每一个,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

      网上作文实验面对所有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发言,每个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个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正是由于使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和力量,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找回了失落在课堂的自尊,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强烈激发了平时课堂作文中“名不见经传”者的创作热情。而老师则给每一个学生具体评价,针对不同问题个别点拨,回复每一个学生,将关注投射到每个人的心灵,把期待寄托于每一篇作品。

        于是,你常常可以在实验基地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网络快手闪亮登场,看到急于“悔改”者重返“阵地”;看到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的“即兴表演”,看到沉醉者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

网上作文公平而且公开。个人的创作轨迹、发展变化、风格特点清晰可见,老师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公开陈列,整个集体的思想情感、创作氛围、创作水平可以清楚感知,这样的写作环境无疑给每个学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写作档案”,使他们的写作行为充满自我意识。

二、运用电教媒体  激活创新思维

      教书十余载,每逢阳春三月草木萌发,桃红柳绿,我都领着学生到田野踏青,去花园观赏,再回到教室指导学生作文。今年四月二十日,是山东潍坊市最盛大的节日——潍坊国际风筝会。我特意设计了一篇作文:以潍坊人民的最宝贵的礼物——风筝为话题,体裁不限,字数不定,题目自拟。三五分钟,学生就开始动笔了。不一会儿,有个同学站起来皱着眉头问我:“老师,风筝的话题很新奇,我很想写,可一动笔,就觉得没多少话可写了。”是啊,远离潍坊市一百多里地的农村孩子,对扎风筝的知识、放风筝的场面了解、观察的太少了。可是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教材上找不到,报纸刊物等资料的介绍学生手头上极少。怎样解决这个写作难题呢?在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受阻之时,我引导他们到微机室从电脑上搜寻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开幕盛况和放飞场面的介绍,在课堂上播放《潍坊国际风筝会专题报道》光盘。同学们看到了勤劳智慧的鸢都人扎风筝、放风筝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张笑脸,看到了四海宾朋纷至沓来,五洲客商蜂拥而至的壮观场面,明白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真正含义。同学们的思维随着放飞场画面的定格而飞扬。两节写作课,铃声一响,全班同学纷纷交上了各具特色的答卷。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现了个性化,结构、立意打破了脸谱化,富有创新性。

三、运用网络技术  拓展生活视野

作文教学因生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或者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桎梏牢牢束缚着莘莘学子,“三点一线”的生活程序遮挡着他们向往生活的目光,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因而难以产生人文精神的萌芽,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难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个性、表现社会人生,只好让教师牵着鼻子在课堂上“冥头苦索,闭门造车”。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编造作文,空洞无物。因此,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使学生明白:写作决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纯技术训练,更不是单纯为了升学考试的“搜肠刮肚”,而应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当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必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仅凭三尺讲台,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是无法实现的。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在指导学生以风筝为话题的习作中,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多样化的风筝写作素材。文本、声音、图文并茂;动画、静态与动态图像活灵活现,同学们动手操作、动脑想、动笔记,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写作生活,在愉悦中摆脱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束缚,突破了教与学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实现了作文小课堂到写作大舞台的跨越。

四、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写作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作文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走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定调子,学生填格子”的写作困境,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最终达到“兴趣即老师,习惯自然成”的写作效应。今年植树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植树》一文的过程中,设计了如下情景: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了“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气息,当学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向学生播放一组沂蒙山下,汶河岸边,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醒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翠绿的行动。于是,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只听得“唰唰唰”的创作心声。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作文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大语文活动转变的必经之路,是指导学生走近社会,反映人生,张扬自我个性,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