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二中 李晓庆
情感共鸣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是互动的双向结果,它是文本与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让学生更加兴趣盎然。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在备课中如何设计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呢?我认为:
1、设计于入课的导语处。好的导语能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奠定课堂教学的氛围。因此,,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人入境 ,以情击情,扣击心灵,激活思维,产生期待。学生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我在《故乡》一课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并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故乡、思故乡,赞故乡,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回到阔别多年故乡的激动和欣喜,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就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2、设计于文本的关键处。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在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情感共鸣便会生成。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好乐,才会感到百草园有无限乐趣,感到教学不在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有了体验基础,学生在熟悉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感悟,思维更加开放。
3、设计于学生真切感受和精彩发言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情感积淀进行教学,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处留心倾听,学生的真切感受和精彩发言会让你吃惊,如果此时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如在教余光中《乡愁》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问题:针对台湾的回归,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居民,有何感想?有位学生这样说,儿子多么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再看一下母亲和蔼的容颜,儿行千里母担忧,祖国没有忘记在外的儿女,我们会回来的。此时我说,亲人团聚,血脉相连,多么幸福的时刻,让我们再次重温团聚的那一刻,那天就要来临。此时师生的爱国情感都被调动起来,心心相印,情感共鸣,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学习兴趣高涨。
4、设计于有序的互动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时,根据目标自学时,整体感知时,鉴赏品读时,拓展延伸时,都可精心设计,深化情感。只要教师精心组织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参与,结合自身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适时指导启发,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通,师生共享,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