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平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要想达到上面所说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去实现。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就此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数学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因为小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设计练习时应从实际出发,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方面去考虑,要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题的难度和数量应按不同学生的需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综合。如教学《图形的周长》这一内容,为了巩固周长的概念,并为学习理解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项训练。可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会描绘这些图形的一周吗?(课件同步演示,让学生用手比划)。②看教材,描出书上的叶片一周(叶片每组均有2片)。再反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是否能描出叶片的一周。③问:什么是图片的周长呢?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么?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教师板书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基本上就能把本节课的数学内容及重点、难点逐步突破,真正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二、数学练习设计,要有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设计的练习题,应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因材制宜,要有灵活性。不能被模式化的定式所禁锢,所束缚。如教授《商不变性质》的内容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练习设计:
① 从上到下,根据第一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商。
4800÷300=16 72÷24=3
480÷30= 144÷48=
48÷3= 288÷96=
② 判断题:
a、被除数乘20,除数除以20,商不变。( )
b、除数乘4,被除数乘5,商不变。( )
c、312÷12=26,如果把12扩大2倍,要使商不变,则被除数是624。( )
这样灵活地变换,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数学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一开始就应有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的安排,让学生能拾级而上地进行练习。如: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简便计算下面各题(基本题与例题相仿)
55+346+45 36+25+64+75
第二层次: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变式题与例题稍有变化)
92+38+62+8 135+46+65+154
第三层次: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综合题、新知识适当结合旧知)
(92+58)+(142+108)(96+49)+157 (68+76)+32+24
第四层次: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发展题,知识的灵活运用)
999+99+9+3 11+13+15+……+25+27+29
这样,学生就会量力而行,若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后,对数学学习就会更有信心,他们就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能主动参与达到合作学习。
四、数学练习设计,要重视开放性。
大家知道:“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教师是从事的事业是树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社会经历、经济条件、知识层次各不相同。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应因人制宜,目的是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全体同学获得必要的发展的前提下,不同水平的同学将会获得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体验。所以教师练习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应有的比较大的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即既要照顾“弱势”学生, 使他们能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又要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使这些学生能“吃得好”,“吃得饱”。为此,在布置数学练习时,除了指定若干基本练习题供全体同学必须练习之外,还可以补充若干练习题供优秀学生练习之用。如有10盆红花,10盆黄花,10盆蓝花,要摆成一个小花坛。请你设计,你认为最合理又漂亮的花坛摆放方案来。又如:破解密码——老师的手机号码是一个11位数,从左往右第一个数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二个数字是9和3的最大公约数,第三个数是最大的一位数,第四个数字不能做除数,第5个数字比最小的合数多1,第六个数是最小质数的3倍,第七个数字是第六个数的一半,第八个数是最小的质数,第九个数字与第一个数字相同,第十个数字与第四个数相同,最后一个数与第五个数字相同,请你写出这位老师的手号码来。
这样有趣又要动脑筋,学生都会投身去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五、数学练习设计,要有实用性。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是为生活服务,为科学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数学练习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好好联系生活进行练习设计,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看到数学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能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又是多少钱呢?由于各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因为40张可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买40张。第三种:买40张花960元,然后再把剩下的4卖给其它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样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上面说的几点以外,教师还可以按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愉快学习、轻松学习。从选材入手,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按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或“知识抢答比赛”等的带有娱乐性的氛围下做练习,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周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