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多年来我们始终在为有效教学而努力。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下,通过学习研究,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具体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然而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时常要接受挑战。学生容易产生退怯、畏惧等消极的心理,从而对教学效率产生影响。可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克服学生消极心理找到了突破口。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主张充分挖掘人类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帮助人们快乐、成功,使人们走向幸福。其中,正面积极的激励语言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他们爱活动,特别是通过活动得到身心满足是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一大特点。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知识缺乏了解,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较差,独立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体育课中常常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练习过程中泛化阶段时间较长。与此同时,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十分注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渴望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能被教师发现并得到肯定,这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直接心理动因,也是积极的心理动因。教师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心理,进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如何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积极心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积极的心理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有着“积极心理”时,他就容易表现出主动、充满兴趣的体育行为。同时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都会不同程度的得以提高和发展。
1、适时表扬具有确定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表扬这一常见的教学评价是形成“积极心理”的重要教育教学手段。表扬作为一种诱因和激励手段,可以把各个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有助于构成完整的体育实践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没有这种目标的联系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往往会变得无定向,无目的。
案例1:在一年级接力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时常这样表扬:
a.学初——这队小朋友接棒做的非常好,看他们一次都没有丢。
b.学中——这队小朋友不但接棒做的非常好,而且跑得又快。
c.跑得真棒,大家都有进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把怎么样才能获得表扬,说得清清楚楚,让孩子有章可循。同时简短的表扬不但鼓励了落后队的士气,而且也给全体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老师要求大家接棒要稳,不掉棒。
2、表扬能提供成败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这一语言手段,能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体育实践的结果和进步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从事体育学习的信心,增强努力的程度。因此表扬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案例2:教学中我们时常这样说:
a.不错,有进步!
b.好极了,这次动作做得很好。
c.就这样练。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即肯定了学生,又能反应出学生进步的程度。
3、“积极心理”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要特别善于发现学生中勇于“出风头”,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中不怕困难,肯动脑子等“积极心理”予以肯定,抓住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心理”高涨起来。
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会产生怕苦怕累等情绪。若教师首先用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祖国夺取巨大荣誉等事迹进行教育,再结合课中出现的学生中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就会激励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努力跑完全程。达到教学的目的和锻炼的效果。
有时无声的表扬语言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作用也很大,如教师见到学生遵守纪律认真练习,相互帮助等良好表现时,向学生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技术有进步,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时,教师竖起大拇指或带头鼓掌,以示表扬等。这能起到甜润学生心田,激发练习积极性的作用。这也是“积极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三、如何发挥“积极心理”在体育教学效果上的促进作用
1、适时鼓励,把握“积极心理”时机。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应马上给予鼓励,及时强化“积极心理”。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做出正确行动的信念,维护本人的积极性,还能教育其他学生,促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对班级中刻苦锻炼的学生迟迟不做出反应,先进者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同学中就难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如果在鼓励的同时提出新的要求,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适度鼓励,把握“积极心理”分寸。鼓励也要因材施教,要掌握好鼓励的度,讲究鼓励的分寸。同样完成一项运动项目,对于体能优秀的好学生,只要向他本人点头微笑表示赞许即可,重在鼓励其继续努力保持“积极心理”;而对于体能较弱,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一类学生,就需要对他们当众称赞,意在提升“积极心理”从而起到助推学习兴趣的作用。
3、善于发现,保持新颖的“积极心理”。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这点都听腻了,但如果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
4、表扬行动,避免盲目的“积极心理”。表扬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而应着重于孩子不怕困难的决心和认真的态度,特别应该表扬孩子出力最多的某一点。这就是要表扬他所做的事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大到他这个人。学生经过努力,运动能力提高了,就应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了这件事。因为赞扬他经过努力,让他知道受到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如果表扬过于扩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的“积极心理”,反而会对教学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学生刚跑完200米,成绩有所提高。教师赞扬道:“你太棒了!”这种赞扬就很空泛,而且容易让学生误认为自己个人很好。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跑的真努力,成绩也提高的很快。”如此一来教师就在赞扬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努力拼搏的品质,而非赞扬他个人。
四、体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应注意的问题
“积极心理”的特点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但运用不当将会适得其反,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具体时间、内容等情况来运用。
1、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的“积极心理”引导。所谓爱护,就是热爱和保护。热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的真切的爱,不可存在偏爱的心理和厌恶情绪。保护是指教师在表扬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对于未受表扬的学生也应给予鼓励,切不可冷眼相待,以免使这些学生产生负面心理。
案例3:教学中我发现除了第一组外,其他五个组都得到了表扬。于是,我惊讶地看着第一组的同学,笑着说:“第一组,好,等一下还有机会。继续努力!”这时的表扬就是对学生的爱护。如此的欣赏,不是更加激起了孩子的欲望、激活了孩子的潜能,使优秀的更加优秀、不够优秀的也优秀?
当然,还有一种爱护就是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优先表扬。教师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但在实际中,差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差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先进的强大内驱力。
2、以实事求是为前提的“积极心理”引导。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积极心理”的前提,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备的职业素养。然而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许多教师一味追求正面心理而夸大其词,看似得到一时的教学效果和正面的“积极心理”,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所以肯定表扬学生时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不符合实际的表扬和评价,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群体心理效应,而且对受表扬者也不会产生好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威望。
同时,表扬肯定运用的次数和范围要恰当。表扬不宜太多,“频率”不宜过高,这样才能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促使其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如果表扬的范围过大,次数过多,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产生心理惰性。这样会失去表扬的激励效力和教育力量。正所谓“褒贬有法,褒贬有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孩子的思考与表达,老师以“宽”为主多表扬,旨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自主参与,同时也享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情意品格,则从“严”要求,毫不松懈,并且把个体纳入到集体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3、在竞争中引导“积极心理”应适当。有表扬便有竞争。在竞争中引导学生“积极心理”应该把握好度,力度不够达不到教学效果,表扬过头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因此竞争效果的好环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水平。为了确保竞争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a.对竞争的性质有足够的认识,保证做到“兴利除弊”;
b.鼓励学生去参加竞争,提高自我参与的竞争意识;
c.提倡学生自己和自己进行纵向竞争,争取这次比上次做的好,下次比这次更进步。(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对小学底年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五、总结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快乐体育的今天,“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愿意接受正面评价。
(2)“积极心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3)“积极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形成乐观向上的品德。
(4)“积极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提高运动技能。
(5)“积极心理”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可见“积极心理”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知识,激发学生向更多的目标努力。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提高引导“积极心理”的艺术,结合运用“积极心理”时因注意的几个问题,最有效地发挥“积极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想说:孩子“积极心理”形成的核心是教师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期待:一个字——爱!只有爱的课堂才有真正的“积极心理”,只有爱的“积极心理”才有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
[2]高金岭等选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3]郑昌晶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
[4]裴娣娜 . 心理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 [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5]张崇善主编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上海教育 文化育人[S] , 2012、2
[7]会刊 小学语文教学 [S] , 2012第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