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蕴藏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这些传统文化,将是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一、在进行古诗歌教学时,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其认知和阅历也有限,因而,语文教师要让小学生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就需要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方能完成。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教会学生诵读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来对诗歌划分节奏,从而理清其韵律。一般来讲,四言诗多读为二二节拍,如《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五言诗则读为二一二或二二一节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而七言诗多读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节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明示这些之后,教师再为学生作示范性朗读,以作指导。
二、在诵读诗歌时,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更深层次的去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诵读诗歌时,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在诵读的过程中领悟到诗歌的深远意境,继而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写诗人独自坐于敬亭山前,与山相看,谁也不会觉得满足。学生对于诗人喜爱敬亭山的情感是可以读出来的,但是对于诗人为何如此钟爱敬亭山,以及为什么山也看诗人不厌这一点则是难以理解的。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在熟能成诵的基础上,试着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孤独地坐在那里看云起云落,看山看水都似乎有了生命,诗人将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音,觉得在这茫茫的人世间,只有这敬亭山才能理解他此时寂寞的心情,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脑海中已呈现出诗人独坐山前的画面。
三、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在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大量的古诗词反映了我国这一传统节日文化。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就涉及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一般会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在重阳这一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还有很多诗歌都涉及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地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的节日文化,从而使得学生得以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下学习诗歌,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3]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
[4]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