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474450河南淅川一初中 梁小红
教学艺术是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创造性地激励学生乐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手段的巧妙综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需教师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表现。对一堂课来说,我觉得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力求从最优化的角度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总体设想。
一、注重开讲,提起学生兴趣
一堂课运用精彩的开讲,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从这里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文而异地精心设计开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如教《食物从何处来》、《假如人的体温降低两度》等课文时,运用设问句开讲来引起悬念,由于学生天性好奇,用问号来打开新课的大门,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也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艺术空间。好的开讲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要想把开讲语设计好,最根本的就是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开讲叫得开!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课堂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识,精心设计开讲语,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二、提问启发,启迪智慧
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问”的艺术,在“怎么问”方面巧作安排。一要善于把握“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注意变换“问”的角度,善于“曲问”,故设迂回,旁敲侧击,会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三要有意加强“问”的力度,问得过易、过泛、过繁、过死,都是力度不够的表现,也是“不启而发”或“启而不发”的原因所在。“问”得无力,学生会不思而得,“问”得乏力,学生会思而不得,“问”不等于启发,所以要力使所提的问题成为一种“可以克服的障碍”(赞可夫语)。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我们语文教师要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提问艺术。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顿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4)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澜?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它虽“少而精”,但问到点子上了。
三、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这种艺术,以其节奏美和旋律美,创造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让人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思。例如教读《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配乐朗读,会使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将“单调”的心境移情于白杨树,去欣赏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充分体会其象征意义——象征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使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音乐的设置对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兴趣这位热情风趣的老师,它把“学”与“乐”统一了起来,寓学于乐。而想象是心灵的眼睛和翅膀,它会把古与今,天上人间,连结起来。所以主题的深化和意境的创造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成功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动机跟音乐营造的意境结合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翱翔在想象的天地。例如教授《黄河颂》,首先放《黄河颂》的歌曲,造成一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氛围。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转入诗篇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魅力和浪漫主义革命情怀。之后再配乐朗读,想象诗人讴歌的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感受那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激情澎湃,思绪超越时空,纵横千万里,遐接几千年。从而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坚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博大情怀。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语文教学是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与体现。要使学生迅速接受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还能得到艺术享受,陶冶情操,恰当准确地运用以上一些艺术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淬火,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也使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