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宋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价值观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主要载体和平台。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精神风貌的主要体现,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广大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融入建设的机制是一个关键性要素。所谓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制约、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为完成整体目标、实现整体功能而进行的有序的运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反映了工作推进中各侧面、各层次的整体功能及运行规律,是实现整体目标的中介和桥梁。
一、教育引导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要想被广大高校师生接受,离不开系统的、连贯的教育引导。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教育引导途径是课堂。这就要求高校首先在做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大学文化、党史党建等选修课程的建设;其次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探索创新“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势,注重实际问题导向,多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科学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来组织的班级活动、党建活动等,通过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很好的补充课堂教学。班主任、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更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关的教育引导活动。这首先要求班主任、辅导员要带头学习、掌握相关内容,要带头弘扬、践行有关要求,起到身正示范的引导作用。其次班主任、辅导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除了开展一些政策解读、文本宣讲等活动外,多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的文化活动,并努力做到活动的吸引性和新颖性,争取大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觉践行。
二、心理认同机制
从心理学来讲,价值观认同的过程就是深层次的态度改变过程,也是一个心理改变的过程。鉴于广大高校师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过程中的特殊性,对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单纯依赖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而是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心理认同过程,建立并完善相关机制,着力推动心理认同的深化和转化。这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让广大师生形成正面的群体情感记忆。高校要善于把握高校师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抽象理论转化成易于被广大师生理解、接受、认同的“小故事”、“小事例”,便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实践的信心。二是推进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疏导机制,化解心理认同危机,消弭双重态度隔阂。认同作为一种态度,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其稳定性较弱,容易产生波动、怀疑、质疑和改变;甚至会形成“双重态度”,即人们所意识到的外显态度和意识不到的内隐态度。 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所经历的心理困境,从现实问题着手分析原因、解决困难,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辨别和自我体验,形成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调试方法,从而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的认同态度。
三、典型示范机制
典型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使广大师生找到各自群体中的榜样,并发现各自可以学习的亮点激励前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大高校教师的教育力度,让他们能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二是注重选树广大师生身边的榜样,针对教师在教育、管理、服务、科研等战线,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思想道德、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选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者,让广大师生身边的榜样发挥“正能量”的牵引作用。三是要旗帜鲜明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典型推荐评优活动,加深广大师生的认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离不开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小事,激励他们自觉践行。四是要建立学习典型的正向激励体系,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成效、有成绩的师生要予以奖励、宣传,要将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学生的评奖评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典型激励长效机制。
四、协同推进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内外部的各个工作要素,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的格局和协同推进机制,努力形成党委总体负责、党政齐抓共管、院部密切合作的工作局面。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融入”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规划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中,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专业课的教学中,体现在艺术、体育、学术、创新等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二是要明确在“融入”工作中学校各部门、群体的工作职责,在年终的院部考核中要体现“融入”工作的相关要求,在干部提拔晋升和教师职称评定中要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要求,促使各部门协调一致、各群体团结一心,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融入”工作协同推进的最大效果。三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参与,高校要主动建立“家校通”协同培育机制,在新生入校时就要收集学生家庭信息、搭建联系沟通平台,经常以书信、电话等方式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另外,要注重对大学生“孝德”的培育,倡导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和传统节日及父母生日给父母写信、打电话、寄礼物,要求学生在节假日回家期间开展陪聊天、干家务等孝亲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舆论营造机制
舆论营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引导的重要手段,要将科学的理论带给广大师生,并让他们理解、认同、掌握、践行,就必须利用好看得见、听得懂、学得进的传播维度,在校园中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这个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积极整合学校广播、报刊、网站等传统媒体阵地,搭建多方位、多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平台。学校广播站、电视台要开播专题节目,学校报刊要开辟专栏,学校网站要开设主题页面。二是积极探索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宣传功能,向广大师生积极推荐“人民日报”、“求是网”、“学习中国”等APP,在理论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要积极建设微信平台,结合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需求,立足学校实际和校园文化特点,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正能量,积极开展对“融入”工作的舆论宣传。三是要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文体等活动;在校园景观等校园物质设施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在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解读,让广大师生直观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染。
六、实践推动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实践推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可以很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实践于社会生活之中。首先,高校要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问题调研,为科学的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帮助,很好的实现知识报国、科技报国。其次,高校要积极利用驻地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互补,拓宽广大师生的学习和发展平台,让广大师生在深入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高校要积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长期的实践和服务基地,在“长”、“常”上下功夫,形成品牌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带动和影响社会其他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本文摘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作者:宋伟,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第3页及130页—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