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育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中 季玉红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理念,它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健康与学生的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由于体育教育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很大的灵活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又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加之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为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
一、“尝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尝试”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词汇,它不仅挂在嘴上,更表现在行动上。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尝试”计算机软件,后来休学专门去“尝试”,终于“尝试”出了一个世界软件王国。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一次次尝试中出来的。因此,在教育中应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的评价,只有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愿意和敢于“尝试”, 形成“尝试”的氛围。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不是先要求学生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练习,仅仅是让学生尝试做球状滚动,教师不断作不同的练习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滚翻动作要领,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在出现错误的同时,有些同学还学会了后滚翻技术,我想,这比单纯机械地教他们技术动作本身更有效。 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均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自信心也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他们什么都愿意“尝试”,什么都敢“尝试”的品质,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新的东西才会层出不穷地被“尝试”出来。
如上所述,我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尝试”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理念,一个重要的行动原则,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突颖而出。
二、“欣赏”教育,培养学生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兼具家长、朋友等多重角色,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用恰当的身份给以指导、加以欣赏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苦乐。用爱心行动扶植起学生的自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善意的表扬、成功的暗示和积极的鼓励、正确的引导。我这一届学生中就有一个男同学,初一给他上课的时候,听他说得最多的是:“我不会”。记得有一次跳绳课,别的同学都在练习,他站在那不动,理由就是“我不会”。我对他说:“你没有练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他自己也讲不出什么理由,于是我说:“你先跳给老师看看如何?”他跳了,我发现他确实一点也不会,上、下肢不协调。我就单独给他做讲解示范,让他先做一些辅助练习,临近下课的时候,他只能勉强跳一个。但我还是表扬了他,说他观察仔细,学习刻苦认真,动作进步很快,同时鼓励他:“对自己要自信一点,通过努力肯定会做好的。”在课堂小结时我特地表扬了他,他很感动。他的这一细微的变化触动了我,以后的体育课我总会给他一些暗示,哪怕是一个关注的眼神。现在他的跳绳成绩已经达到良好的水平。正如丘吉尔所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去赞美他。”当老师对学生提期待性希望时,学生就会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自己依照老师的期待,对自己的学业和行为道德产生较高的要求,这种力量才是促进学生不断向上的真正动力,是任何所达不到的。
三、“逆境情商”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拙能力
逆境情商,它是智商的另外一种,即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随地,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灾难。但人们在逆境中各自不同的反应和应对,却能够导致事情朝着好转和更糟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过惯了一帆风顺的生活,遇到困难挫折父母总是会充当保护神。当孩子遇到突如其来的不好的事情时,又往往缺少在逆境中控制事态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减轻灾难的程度,抓住哪怕一丝转换的可能性,使事态得以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反而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在真正遇到困难时很慌乱,不能镇定地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那么老师就有责任来弥补家长的这一人格缺失,在教育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安排生活化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去锻炼自己的应急思维,在教育过程通过老师镇定自如指挥会给学生产生示范性的作用。记得在一次素质课上,我让学生又是钻栏架,又是跨越障碍,又是前滚翻……学生跌倒的人较多,这时学生显得慌乱。我马上集中学生,让学生就此做专题讨论,然后再练习时,跌倒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都很兴奋和自信。看到学生的表现,我感到很欣慰,我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四、“换位”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我发现我任教班级的几个学生围着一个可能是盲童的小孩,指指点点,嘻嘻哈哈。这一幕对我促动很大,我们学生的同情心到哪里去了?现代的教育要求学生能“身心和谐发展”,在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致力于学生心灵的雕塑,但现实的教育却忽略了学生心灵的塑造,以致学生的不和谐心理现象的出现。我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我决定在体育课上,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体会、感受其中的痛苦,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于是,我在课堂游戏时安排了练习让学生当10分钟盲人,以一面篮球场的宽度作为距离,中间有障碍,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帮助下从一边走到另一边,学生感觉很困难,并说“这下我真正体会到了盲人的痛苦”。接下来,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完成练习,学生感觉好多了,最后在有搀扶的情况下完成练习,学生感觉很好。虽然自己看不见,但走得很轻松。所以,在练习过后的讨论中,学生都一致认为:对有缺陷的人要有爱心,要多给予他们帮助。我很激动,这可比我用一千句、一万句口干舌燥、苦口婆心的教育还要管用!我更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要让学生的心灵真正理解和同情别人,尤其是弱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实际参与,亲身体验。
“换位”只是一种游戏,一种手段,当人文关怀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并成为永恒的花朵时,你还会担忧会出现不愿看到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