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九十四中学     张英春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计划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方式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措施等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习方式 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  发现和探究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我国当前进行的地理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育的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提出了地理新课程的六个基本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计划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结果的重要途径。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习方式的含义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性。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实现目标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学习方式中每一特定的步骤就是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性更多地指向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偏爱。所以,在学校或者班级中,学习成绩相当,学习同样刻苦的两个同学,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不同,前者可能倾向于外部动机,后者可能来自于内部动机。

二、改革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施行的是“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形成过分强调接受、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简化成为一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这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因此,改革学习方式势在必行。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人们最需要的是学会掌握信息,掌握有用的知识。求知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展和使用信息。所以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从教育内部说,是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的推动力量。从外部说,是社会发展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即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掌握知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无论从教育自身,还是从社会、国家的发展角度,学习方式的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

三、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措施

(一)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它直接来自学生的主体。从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方面来说,在其内心的深处,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求。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外部需求的基础上,这种外部需求有的来自于教师,有的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是外部强加的,它需要外在的诱导和强制,而这种毫无责任的被动学习,很少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具有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波动性大的特点,应该从调动兴趣入手,促使学生想学、爱学、愿学。

1.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兴趣来源于生活

这种方法往往用在教学导入上,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建立问题情境,具有酝酿情绪、带入情境、集中注意力和渗透主题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时,正处在在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期,北京天气变化频繁,冷空气不断侵入,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此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该课导入:寒潮过后为什么医院中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病人增多?由于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首先询问学生旅游过的地方,引导同学们说出旅游过程中中所看到的景观变化,分析其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是学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物,所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把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搬到”课堂上——兴趣来源于热点透视

现代高中生热情活泼、兴趣广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热点问题引进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其辨证思维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后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那么在短时间内它会影响到我国吗?从洋流分布规律分析核污染随洋流扩散的方向,结合3月份大气的运动情况,分析核污染随大气扩散的方向,对这样时事热点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把身边的现实问题 “搬到”课堂——兴趣来源于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不但能提升知识的价值,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北京市区和郊区某日气温分布图,分析市郊之间的温度差异,引出城市热岛效应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探究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污染的影响和解决的措施,把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热爱家园和建设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激情。

4.把民主作风“搬到”课堂上——兴趣来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征服学生心灵的法宝。高中学生最喜欢作风民主、公正平等、严格友爱、幽默诙谐、知识渊博、方法多样、讲课生动的教师。学生喜欢你,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建立愉快、融洽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在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就训斥、羞辱、体罚他们。要学会欣赏每位学生的爱好、特长,要赞赏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学生通过努力对自己的超越。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广阔,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无法感知。而中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在学习空间性强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实验操作、示范等演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维,帮助学生增强直观印象,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表象,使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发现和掌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同时,恰当的演示,可使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具体化,化难为易;大量生动、优美、逼真的地理事物形象,给学生清晰、深刻、正确的感知,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进而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捕捉事物的本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在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形成原因教学中,设计了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的玻璃缸,缸的两端分别放置以热水盆和冰盆,缸的上部用有机板盖上,在放置冰的盆的上方,插入点燃的香,引导学生观察烟的运动状况,模拟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使抽象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直观化,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发现中归纳,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化成“自主”学习。

(三)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实践能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教师,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以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如关于热力环流的实验,燃着的香是从放着冰的盆上方插入的,可以启发学生质疑,只有这样一种插入方法吗?从放热水盆上方插入可以吗?如果是这样插入,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两个盆之间的上方插入会出现什么现象?还有哪些体现热力环流的实验方法?

再如在分析北京市区与郊区之间城郊风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探究降低市区气温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探究郊区化工厂位置的选择,以及城郊之间土地的利用方式等。

总之,地理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地理课堂上所施行的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使教育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改革》     主编 陈旭远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主编 徐留兴

《课堂教学》                           主编 余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