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秦家河崖小学  郭佩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然一统天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老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在此,笔者就阅读教学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教师要起到范读的带头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结合提问、讲解、分析,对课文的重点章节进行范读,促进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能、技巧。

   二、在阅读中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推之,学决定教,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很显然,传统阅读教学“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是违背这一精神的。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是认识到的。可是,某些老师又不敢设置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原因又何在呢?因为,教学中质疑问难有时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学生的质疑问难具有无定性(包括方向无定性和范围无定性),这便增加了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于给某些教师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这仅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思想深处对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

三、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要引导学生敢于冲破习惯性和依靠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项思维。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要想知道凡卡的结局究竟如何;有的对凡卡写错信封表示惋惜;有的对凡卡异想天开,想让凡卡享福的梦变为现实。这说明学生还不能一下子通过文章的表现形式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不能透过凡卡的遭遇来认识沙俄制度的本质。学生的理解不能靠老师的说教来“拔高”,不能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要坚持以思维素质培养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思维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获得知识点。“不管凡卡信封写没写错,不管爷爷带不带他回去,凡卡的结局只有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因为在那样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根本没有穷人的活路!”通过这种思维探究,学生自己解决了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存疑思维活跃起来,因而引发思维的变通性,学到了解疑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字词句管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不管联词造句,还是理解和复述课文,只要精心思考和设计,随时都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素质的变通性,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一部分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切身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进入角色,产生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