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科  咸玉春

几年前,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两张皮现象:在学校、老师、同学面前是一种表现,在家庭、家长面前又是一种表现。就说劳动吧,在学校里一有劳动任务,大部分同学都争先恐后积极要求参加,而且也真卖力地去干,但在家里对家长分配的劳动任务却表现的很不情愿,甚至干脆不干。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听老师的话,却不听家长的。这样学生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好习惯。再就是家长们普遍很想经常、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平时在学校里的种种表现情况,但又苦于怕烦忧老师等诸多不便,所以非至不得已时才找老师;老师呢,想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也想了解学生在家的种种表现情况,或想把对学生的要求及其在校表现经常及时地告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但也苦于学生太多等诸多不便而往往不能为之。然而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接触社会较少)与之密切交往的人员也主要是老师、同学和家庭成员,而尤以教师、家长对少儿的教育影响最大,因此只要是教师、家长能够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协同一致,相互配合,共育少儿,就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尽而解决上述问题。

 那么,创设什么办法就能充分实现教师、家长的两结合教育,并使之做到经常、及时、有效,且方便快捷,便于操作呢?(如果不便于操作,再好的办法也不会有生命力)。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创设并使用了《教师----家长信息交流卡》。“交流卡”解决了前述问题,成为共育的好帮手,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我设计并使用的“交流卡”是一个64开22页小本,封面印有:教师---家长信息交流卡,共育图案,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年----月---日(如图1);封底印有说明,主要内容是使用本卡的目的、方法、要求(如图2);中间20页(每学期20周,每周用一页)是设计主体,每页印刷内容相同,正面为学生的在校表现分类、等次及教师附言栏(如图3);反面为孩子在家表现分类、评分及家长附言栏(如图4)。

学生的在校表现主要分为课堂表现、课余表现、作业表现、思想行为表现四类,其中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否主动积极、善于合作,听讲是否专心,学习常规是否遵守得好;课余表现主要是指学生课间是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自由活动、群体活动是否文明有序等;作业表现主要是指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书写、有错就改;思想行为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在班级是否关心帮助同学,爱护公物,为班集体尽责等。学生的在家表现主要分为主动学习、家务劳动、尊重父母、生活自理。其中主动学习主要是指不需家长督促便自觉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主动学习、实践一些其它有益的知识、技能;家务劳动是指在家是否能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尊重父母主要是指在家是否能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对父母有礼貌,关心父母;生活自理主要是指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是一种横向的相对的模糊评价,即相对于全班同学的总体表现而言,以此确定评价等次;家长对孩子的各项评价是一种纵向的相对的模糊评价,即对孩子自身本周表现与上周表现相比较而做的评价,以此确定一个评价分数。教师附言栏和家长附言栏是为了弥补摸糊评价的不足,让教师或家长对孩子的特别表现进行较具体说明的,也用于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等。

“交流卡”如何使用呢?“交流卡”每学期每生一本,由学校负责提供(成本很低),学期初第一周就发给学生,其使用方法步骤是:1、学生在校自评。每个周的周末(星期五)先由学生自己对自己本周在校的各种表现作出评价(最好的评价是自我评价,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在交流卡的相应栏目里划“√”。2、教师评价:班主任教师(其他教师的意见可反映给班主任)根据学生在校各类表现的实际情况,在好、中、差三栏相应档次的栏目中盖上教师姓名印章(好、中、差分别控制在约30%、50%、20%),并对表现特别的学生填写附言栏(教师不填时学生自填)。(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除首次评价填全外,其余每次只填有明显变化的学生,但每周填写不少10名同学)3、学生当信使,周五放学时将交流卡带回家中。4、学生在家自评,星期天学生综合一周在家的各类表现在对应栏中打上分数(百分制)。5、家长查看教师评价并与孩子交流情况、实施教育。6、家长评价,家长综合孩子一周来在家的各类表现实际,在相应栏中填写评分,并填写附言栏指出孩子的突出具体表现等,尔后签章。7、学生下周一将交流卡带回学校交予教师。8、教师查看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9、月底小结,教师每月以班会的形式将学生在校在家的各类表现情况汇总总结一次。10、期末总评,学期末评比家校综合表现优秀生,并颁发奖状。

使用《教师——家长信息交流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即使某同学在校各方面都表现较差,教师也不要将其各方面都评价为较差,以树立孩子的信心;二是教师填写附言栏及对孩子评价时,要以激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三是班主任教师要注意听取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四是家长查看孩子的在校表现评价时要注意向孩子耐心了解情况,适时适当地教育;五是家长给孩子的评价分数宜实行高分制(一般在85分以上),初次评价分数不宜过高,以给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六是家长在给孩子评价时要建立在交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对孩子教育引导的过程。

“交流卡”的创设和使用搭建起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家长信息交流、联合施教的平台,使用多年来深受家长和教师的喜爱。它使“两结合”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达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共育效果。学生诸方面的好习惯有了显著提高,它还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解决了学生表现两张皮现象和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等困惑,同时落实了素质教育思想,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家长信息交流卡》的创设和使用,曾被〈〈安丘教育信息〉〉、安丘电台、电视台、〈〈安丘日报〉〉、〈〈潍坊晚报〉〉、潍坊电视台教育频道共同宣传报道,安丘市教育局曾统一印发交流卡,并要求在全市推广使用。)

作者:山东安丘市青云山小学

附“交流卡”式样图:

 “交流卡”式样附图:

图1

图1(封面)                           图2(封底)

                                

                                               

 

图3(中间页正面)            图4(中间页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