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水县实验小学   武娈娈  杨海鱼

  教学过程往往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展开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巧设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恰当提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分数时,教师可出示一个由四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师问:“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用单位‘1’表示,那么大正方形应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学生答:“用‘4’表示。”师问:“若两个小正方形用‘1’表示,那么大正方形用什么数表示?”学生答:“用‘2’表示。”师问:“如果我们把大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那么每一个小正方形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学生答:“四分之一。”师问:‘四分’、 ‘之一’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平均分成四份、四份中的一份。”通过这种层层设问的教学,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步步深入,逐步理解,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更为深刻。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三、科学提问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提问学生,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并通过讨论逐一进行解答,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能力,可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运用“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会使自己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