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山东安丘市东埠中学 张金秋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能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由“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静态灌输逐步向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拓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素,是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主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时,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出一首已制成Flash动画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精神就开始集中到屏幕上,他们还会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地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利用电脑插入三国人物的图像、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让学生从更感性、直接的方面认识这段历史。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讲相关的历史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并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二、 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地理位置),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总之,历史课采用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内容直观、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改革历史教学,优化课堂结构,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运用中的不足之处,探讨多媒体运用中的一些问题:如多媒体的运用与书本的关系,多媒体的运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等,更好的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