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初探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于红利
所谓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深入的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心智发展过程。正如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把育人目标和教学意图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为积极主动深入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了条件。通过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现代教学观点是课堂上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条是知识的主线;一条是情感的主线;二者相交织。要想使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全过程,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全员参与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成功的一把金钥匙。正如心理学家曼德勒所说:“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护并指导行为。”学生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我主要通过正确和有效的激励,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才能提出问题,努力的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所以,我始终努力做到把亲切、微笑的面容带进课堂,把鼓励赞美的语言带进课堂,把平等民主的风气带进课堂,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乐于参与。
2、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习放到“问题”的情境之中。试想:如果没有急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又怎么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呢?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必须要提供材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在引入新知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把事先准备好的1-----20的数字卡片按顺序平均分给4个同学。问:“你们想知道每张卡片都在谁的手里吗?”同学们纷纷说:“想。”我又说:“只要你们说出1------2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于老师马上就能告诉你们写有这个数字的卡片在谁的手里,信不信?”同学们高兴极了,纷纷出题考老师。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为师生共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石。
二、动手操作,诱发学生全员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的促进知识的内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利用手中的学具组装成钟表模型,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钟面上都有什么?学生结合手中的学具,四个人一组,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用心观察,动脑思考,热烈讨论,总结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一共有12个数字,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5个小格等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时、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课后又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份作业:“设计一次春游活动方案。”要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和程序在活动方案中体现得当。由于“春游活动方案”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设计这一开放性的作业,以时间知识为线索,结合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操作边分析推理,人人都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满足这种愿望,是每个教师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但这种愿望常常又处于种种制约之中,受到学生们的经验、视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表现为一种潜能。而同时,课本上的许多知识往往又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可能充分的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成人的思维过程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从学生感性到理性,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状态,到学生应该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抑制了学生参与的潜能和参与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个断层,给教师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教学艺术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示方法的运用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一个个有层次、有坡度、看的见、摸的着的求知阶梯,在充分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投入这一过程,跟上这一过程,和教师一起手拉手攀登知识的高峰。例如:我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公式”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几层将问题展开:
1、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什么图形,为什么?
2、你是怎么转化的?
3、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比,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状态、知识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思维逻辑,充分的、合理的展示了教与学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且全员参与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做任何探索,都需要先进理念和理论的支撑,这样才会把准方向,迈实每一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