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莫走极端

 

                                浙江省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小学  

 

自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后,我们农村各乡镇小学都迅速落实《通知》精神。小学一、二年级的书面家庭作业没有了,教师课后的补课活动也没有了。一时间,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似乎都轻了很多,可平静背后的现实却令人担忧:放学后,学生大批拥进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和网吧,孩子玩电脑,看电视导致近视率呈上升趋势。那些家长无暇照顾提前放学的学生,“减负”似乎成了“无负”、“减少作业量”、“课后自由”的代名词。“减负”正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减负”≠“无负”

当前的“减负”主要是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减负” ≠“无负”,适当的学业负担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探索精神。

1、              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需。

适当的作业布置是明确学习环节的重要步骤,去掉这个环节易使学生误认为学习是课上的事情,放学就是放松,缺少潜意识中的压力,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正是学习习惯逐步养成的时期,给学生留少量作业更为必要,能为以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适当的学习负担是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必需。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对学生知识获得情况掌握和了解的过程。教师通过课后的作业批改,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相应教学内容,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也使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漏洞,及时查漏补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非“减掉学生学业负担”,即“减负”≠“无负”。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学习的必需内容,略有难度的少量作业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增加知识。

二、“减负”≠“减轻学生表面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即哪些负担是学生可以和应该承受的,哪些是超负荷的。对这个“度”的理解,一方面是学生学业负担的实际负荷量,另一方面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具备的均衡负荷量,再一方面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只将“减负”归结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对“减负”的一种片面理解。

1、“减负”不能只重“表面减负”

为了求得高分和高升学率,人为加班加点加压来延长学习时间,大搞“题海战术”, 思想上的重量轻质,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加上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减负”不是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补课等表面负担就能实现,而应从本质上寻找根源,尤其是从教师素质水平上找原因,提高学生在学校内的每分钟质量,而把课外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减负”不能只重“片面减负”

学生负担存在着一种片面的负担过重的问题,如学习负担重、生活负担轻;智育负担重、德体美劳负担轻;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这是学生全部精力用于应付学业负担而产生的严重问题。这种轻、重失衡的结果是培养出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身体素质差、动手能力低,这是对学生个性及人性发展的一种摧残。“减负”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应安排学生在其他方面增负,如身体锻炼、从事家务劳动、增加动手机会等,使学生充分自由发展,并能与社会接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3、“减负”不能只重“生理减负”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贪玩和厌学的学生眼里,一切与玩无关的学习和压力都被视之为“负”,如果成人只依据孩子的要求一味“减负”,则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所以“减负”只能将一些“过重”负担减去,使这部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其身体机能健康发展,实现“生理减负”。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减负”,即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抗压和抗挫折能力,使其勇于克服困难,勇于接受挑战。

三、“减负”≠“绝对自由”

“减负”后学生的业余生活的确丰富起来,可是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却不容乐观:;临近毕业的学生摆脱了学校的题海,又一头扎进了“网海”,其他的学生又出现了本文篇头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后果反而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财力和精神负担。究其原因,便是将“减负”等同于学生业余生活的充分自由。事实上,学生课余绝对自由的时机尚不成熟。

作为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如何自觉获取知识,如何团结协作,并同社会有关部门协调,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去处,如图书馆、科技馆、动物园等,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减负”轨道。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摆正“减负”的观念认识,充分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内涵,不应顾此失彼,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