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本位 绽放品德光芒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九小学 王招燕
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 让学生在大自然实践生活中引进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看到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一脸秀气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壮得像小牛犊的;而头无毫发,小脸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宝宝今天竟是竖着小辫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在“和春风一起玩”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与春风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户外去玩。在操场上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春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五彩的风车顶着春风跑向前方;有的学生单臂一挥将圆圆的飞碟抛向天空;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滚龙的移动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后来,又引导学生按玩具种类分组进行比赛,接着启发学生还可怎样玩?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与春风一起玩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说:“我发现小飞机顺着风飞时,在空中飞得时间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风车上的图钉如果按得太紧,转不动。”有的学生说:“我把滚龙放在地上,有风时它滚得快,没有风时它不动。”有的学生说:“我的风筝没有风飞不上天。”好玩,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二、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同学之间》,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同学之间要学会尊重,相互谅解,多为同学着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们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跷脚’,他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三、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身边的“朋友”》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公共设施遭破坏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公用电话遍体鳞伤,消防栓被货摊挡住,窨井盖失踪……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朋友”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被破坏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破坏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