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与研究
四川省彭山县青龙初中 方秀梅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夫子也说:“学而不断则罔”。事实证明不善于运用思考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善于设疑、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一、设疑引起,诱发思维。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为此,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巧妙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荔枝蜜》一课时,我觉得课文辞章优美,文句浅显,但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及巧妙构思却并不容易。据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根据这一变化过程可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
②作者开始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感情受到震动,要去看蜜蜂的?最后,作者怎么会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③文章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而写,这样构思好在哪里?学生在思考这一组有关文章线索的问题时,尽管感到有难度,即学得饶有兴趣,诱发了思维。
第二、无疑生疑;活跃思维。
在导入课文时,巧妙地提出矛盾,引起争论,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问:通过预习,大家认为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生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问:要解决交通不便的困难,除了移山还有什么办法?生答:搬家。
师问:移山费时费力,搬家省事,愚公是愚还是不愚?
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争论,踊跃发言,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从文中找依据,以理服人,使大家统一到“愚公不愚,大智若愚”的认识上来。这样无疑生疑,引发争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以疑激疑,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通过巧妙设疑,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牲意上来,还应该以疑设疑,引导学生作更为深入的思维。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词时,当讲到评论历代英雄人物,强调“惜秦皇汉武”中一个“惜”字用得好时,我问学生能不能用其它字词来替换“惜”字,学生回答可以用“叹、想”来替代。于是,我引导学生就这三个词进行比较,使学生领悟到“惜”字包含了对历史人物的肯定、惋惜以及准确客观的分析,流露出无产阶级领导者的凌云豪情。这样,不仅使学生领会了作者遣词的奥妙,更重要的是,一番以疑激疑发散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因人设疑,调动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的品质又叫智慧的品质。每个人的思维虽然都是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一般规律进行的,但在不同人身上思维品质的表现是有个别差异的。”所以,要启动学生的思维,设疑时应把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来设计问题。对思维品质较低的学生,提问要浅显,使他们在答疑中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思维品质较高的学生,则应提得难些,让他们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促使他们深入思维,并借此带动其他学生的思维。
第五、留疑生疑,深化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运用旧有知识,可以巩固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而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形成暂时神经联系。”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在同一单元内的同类文体的课文,应注意在新课中对旧课的穿插巩固。在作文训练中结合所学课文,会事半功倍,将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有机地融合一起,相互促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很有助益。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疑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大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巧妙设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思维越来越活跃,知识越来越丰富。这里,笔者再作一些强调:魏书生老师说过:“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与实际结合。教学与实际结合,学生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埋头死读书是不会有出息的”(魏书生语)。在教学之中,我们一定要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国家教育部主持制订的《新课程教学标准》就教学问题作了特别的强调,“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其实,探究式教学活动并不神秘,而是在教学之中,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新教材实际,探索新的有创新的教法,有创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学习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教育,这是有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教学中不能忘掉“育人教育”。在教学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学校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无疑第一课堂教学是教学之主渠道。但往往第一课堂教学并非十全十美,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第二课堂是广阔的学习天地,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升与补充。在教学之中,我们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将两个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新教法,新学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教学的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活动,包括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都要坚持去进行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教学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满意都要靠实践去检验。旧的落后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在教室里,脱离实践。因为新时期的无论那类教学都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