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西安市碑林区五味什字小学 田江萍
【摘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数学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独特个性,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发挥好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功能,积极构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地、持续地、和谐地和有特色地发展。
一、“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学习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性是其基本特征。教学中,情景的设置、知识的探索、学法的选择都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和归纳中 “生产”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互动性”原则 在明确的主题、正确方向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中实现意义建构。
3.“再创造”原则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 ‘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 (弗赖登塔尔语)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在探究性实践中,“再创造”出各种概念、法则,发现有关规律。
4.“开放性”原则 课堂预设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而言应具有一定的可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方法不应是唯一的,答案也可以是多样性的。
5.“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揣摩他们的思维方式,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探究过程中迸发的思维火花。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和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保护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构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学习模式
1.设疑激趣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课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设计具有诱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可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认识冲突,激发求知欲望。
2.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探究初始阶段,教师要挖掘教材可作猜想的因素,引导学生根据情景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会发现什么问题,可能得到什么结论?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活动作良好的认知、心理准备。
3.验证发现 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明确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合作中承担的责任,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猜想进行验证,探索出规律性问题。
4.组织交流 将探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修改,融合集体智慧;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探究思考所得,增长见识,在交流中扩充、完善知识结构,品尝成功的喜悦。
5.应用拓展 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亲近数学,在 “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中不断拓展、提高。
三、“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教学策略
1.充分自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的智力活动去“生产”知识,发展能力。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允许每个人按自己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离不开教师情感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如故事情景、游戏情景、谜语情景、生活情景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能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激发学生自主操作探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发现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性质、规律、法则的学习,例如整式、分式计算法则、不等式组解集的教学,弧长、扇形、圆锥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等,都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索。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当回小数学家”,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自主,必须给学生独立的自我探究时间和空间。在出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感受、猜测、概括、交流中发现规律,增长见识。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时,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接着组织学生剪、拼、画、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范围内说一说;最后分小组把“我们的发现”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在教学中,经常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记住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不能以“传授者”的身份自居,要使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学习,我才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2.有效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与他人进行广泛的协作、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要讲究合作方式,要运用多种合作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维持合作情趣,达到有效合作的目的。
(1)科学划分小组。小组成员组成,通常是根据学生性别、兴趣、学习能力等,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各组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均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把握引导时机。只有当学生对认知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凭借个体力量又不能完成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去探求知识的奥妙才最有效。在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3)指导学习方法。要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小组合作时,要抓住最佳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在小组合作时画龙点睛地点拨学法,并加以迁移、运用、强化,在训练中掌握。
(4)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积极面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呈现出主动进取的良好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采用分组竞争的办法,把个人得分计入小组总分,激励人人为小组争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竞争,在自我超越中求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风气的形成。
3.适度探究。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其特殊性,它既不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也不能不管知识的探索价值、思维含量如何,都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精心选择探究内容。过于简单的和太难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都不利于学生学法的习得、能力培养。教师要精心选择探究内容,创设能体现思维价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探究,探究的问题不宜过细,过于零碎,过于肤浅,更不能偏离目标。
(2)准确寻找知识生长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客观世界,以及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些都可能是其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应以此为基础,予以丰富、扩展。例如:从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引入对极差意义的探究;通过制作圆柱体模型引入对圆柱体的特征的探究;通过生活中的铺地砖现象引入对代数式的探究等等,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例。
(3)鼓励方法多样化。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决问题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0时,有的学生想到了因式分解法,有的学生想到了运用配方法,有的学生则用公式法……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注重对话与交流。对话与交流是学生获得有效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创设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使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广泛对话;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陈述小组的意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进一步明晰,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充分自主是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合作是促进充分自主、适度探究的形式和途径;适度探究是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的目的和根本;三位一体,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生命线,让学生自始至终在主动建构的平台上运作,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沈长青:《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中常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教师教育》,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