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编排比较分散,其信息内容与问题多样化,给一线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优化“解决问题”教学呢?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一、有效复习促迁移

有效复习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而事先做好的相关准备,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动力,以促使学生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知识的迁移。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如果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有效复习,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深入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知识的迁移点并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解题方法,顺利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突破口,使新知的生成发展自然。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21例3时,教师抓住新知“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旧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之间的承接关系,把温旧和引新融连贯起来,有效帮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顺利完成知识的再创造。

二、创设情境促探究

数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而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题目的信息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解决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充足的感性铺垫和经验,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中加深对策略的理解和对解法的掌握。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例1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根据题目的信息内容和身边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适宜的“解决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先引导学生标出长、宽、高的长度;再引导观察学具,思考题意要求什么?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解题能力并获得愉悦情感体验。

三、解题探索促思维

《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有效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步步地从已知走向未知,逐步形成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培养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113例1,引导学生探索用“假设法”解题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但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变抽象思维为直观直观来降低思维坡度,通过对比优化解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先让学生自己猜测鸡、兔的只数并口算动物脚的总只数进行验证,进行感性思维铺垫;然后列表记录刚才同学的猜测情况并作合理判断,进行初步的理性思维训练;再引导用五年级学过的代数法列方程解答,进行抽象思维训练;最后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点并交流意见,体会猜测法、列举法局限性,假设法和代数法的普遍性,体验假设法的简洁美,从而理清思维脉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四、反思错例促内化

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巧借错例,放大错例来引导学生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从而激活思维、拓宽思路,加深对解题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掌握,促进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有效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42长方形周长后,教师设计数学问题“在一个长40米,宽30米的长方形操场周围每隔5米种植一棵大王椰树(四个角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来帮助学生内化“长方形周长实际应用”的解题策略,达到拓展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目的。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巡视中有意挑两个错例(甲:40÷5+1=9棵,30÷5+l=7棵,9×2+7×2=32棵。乙:40÷5-1=7棵,30÷5-l=5棵,7×2+5×2=24棵)进行投影。接着组织评价和反思,并启发思考:操场长种9棵是否包括两个角的2 棵?宽呢?再组织学生画图并讨论这两种解法是否正确。后来学生们发现甲多算4 棵,而乙少算了4 棵,他们共同找到正确算法:棵树=周长÷5=(40+30)×2÷5=140÷5=28棵。

五、回归生活促应用

《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解决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时要注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P9例2“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最近三天广东省甲流病例的数据,计算增长率并填写统计表。通过回归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作者: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