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辛村镇一中   许俊霞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也像追求艺术一样充满魅力,学生哪有不喜欢的道理?所以数学课改就势在必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在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时,为了引导同学们探索其结果的符号规律,我将翻牌游戏引入课堂:每组九张扑克牌,先都正面朝下依次放好,然后每次翻任意两张,一直翻下去,你能把这九张扑克牌都翻成正面朝上吗?平时禁止的扑克牌,现在老师让他们在课堂上玩,你说他们能不欣喜若狂吗?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 –5x+2y中某些项 的共同特征,从而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是不是就轻而易举呢?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还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去甚远,但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一定会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实践“新课改”,以便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