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初登讲台时我觉得老师只要课前备好课,在讲清数学规律的情况下,学生就应该能够接受,并学好数学。然而事实却并非我想的那样。往往有部分学生在我自认为已经讲得很清楚的情况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反思之后使我进一步领悟到: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它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与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的组成。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是我多年教学的几点感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1、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俗话说:“只要愿意学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为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有时会根据教材的难易让学生适当转换角色。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内容时,我首先会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习了之后给我“解惑”。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同时,我会给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你可以知道相似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如何用逻辑推理的形式加以证明?”等等。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在与人的交流中发现别人的亮点。我发现,在我提出问题之后,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快进入状态。之后的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教学效果显著。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发展史,在数学课堂上展示数学之美,展示数学应用之奇,都可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激情、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开发了他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让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此时的学习就会充满乐趣,学生的学习才可能学得比较轻松,才能出现高效率的学习景象。
2、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为了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的奥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积累生活题材,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教学时创设的活动情境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抽象到形象,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挖掘出数学的趣味性来:(如:女生的高跟鞋与黄金分割,火星撞地球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悲伤地双曲线这首歌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等等),再比如:在讲解“《乘方》”时,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情境: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就被深深的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发明者,并让他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那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反对说:“不、不、这么一点米算不上什么奖赏”但发明者坚持如此。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国王答应发明者的要求,国王应给发明者多少粒米?问题情境的设置一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趣味,学生的思维就会不经意打开。学生会从中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把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使他们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无形中就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此外还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互助的学习环境,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享受数学,相信数学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3、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要求学生自己探索一些性质、定理,让他们积极参与,勤于实践,这样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再比如在进行无理数的概念教学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然后利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这些实验,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灵动的,而非死板的,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使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开展,持之以恒。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并且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