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二中颜文辉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一中刘安玲
班主任管理班集体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都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违背规律,盲目进行,往往吃力不讨好,会使教育对象不领情。惟有自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说理教育说在点子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说理力戒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原理,在我校马老师的班主任工作中有所反映。本学期期中进行学生评价教师意见征询中可看出。马老师被大家公认的优秀班主任。然而她管的班中,学生对她的不满意率在20%以上,大大超出其他班主任,而另两个她所教的班没有不满意见(不满意率为零)。这个反差说明他的班主任工作是吃力不讨好。个中原因,应该从“超限效应”来解析,在学生意见征询中有学生认为马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责任心强,只是对学生太不放心,太过于婆婆妈妈,这令部分学生厌烦而不满。
“超限效应”也告诫校领导开会作报告也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千万不要拖长时间,多么重要的会议发言,都应尽可能在半点钟左右讲完为妙,万不得已决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会引起师生的强烈厌烦乃至不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二、鲶鱼效应与班风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风可自觉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所谓“鲶鱼效应”,在北欧,沙丁鱼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这种鱼极易死亡,一旦死去,卖价立跌。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在船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进入船舱后便四处游动,到处冲撞,使得原来不动的沙丁鱼立刻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从而增强了机体活力。这种利用鲶鱼以激发沙丁鱼活动和活力的方法,被称为“鲶鱼效应”。据此原理,我们从中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班内的“鲶鱼”。这里的“鲶鱼”,是指那些性格活泼、积极向上、为人、学业、文艺、体育等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班主任接到一个班后,要及时物色、发现、挖掘那些“鲶鱼”,充分培养,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一旦这种风尚在某个或几个“鲶鱼”身上形成,便利用他们去感应、带动周围的众多同学,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注重“鲶鱼”的带动性、帮助性、感染力、鼓动性。采取这种方法铸造的班魂,才富有生机和凝聚力,于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向上的良好班风,就会逐步形成。这为班级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总之,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自觉按照教育心理规律去施教,避免教育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