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精选切入点

吉林省敦化市第三中学  李继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选准切入点,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选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呢?

一、从课文的标题切入。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把握住了文章的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一文,即可以从标题入手,作这样的设问:文章写了谁的背影?写了几次?各处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哪一次写的最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围绕标题这个切入点,层层设问,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同时还能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顺利地完成课文的教学任务。

二、从课文的开头切入。

有些文章开头的句子常常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从这些句子入手,可以快速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比如我在教《观潮》一文时,抓住开头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引导学生理解“伟观”的意思,之后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题目来写观潮的呢?学生研读课文,明确四幅画面:从描绘涨潮奇观,到水军演习,再到吴儿弄潮,最后写观潮盛况。这样很快从整体上感知了全文。

三、从课文的结尾切入。

有些文章结尾的句子常常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宣泄,由这些句子入手,可以快速的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在执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可以抓住结尾的“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这一句改成陈述句该怎么改?改了之后好不好?学生很快能答出来:可是,这不能全怪我。修改之后语气不如原来强烈,也无法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教师接着提问:这一句应该怎样读才好?学生练读体会要读出不满和无奈。如果把“全”字删除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删掉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不能怪“我”了,不符合原意,实际上原文的意思是说这件事虽然怪我,但不能全怪我。那么,我错在什么地方呢?不能全怪我,又该怪谁呢?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探究发生这件事的多方面原因。这样,多数同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应该怪“我”,有的认为应该怪“父母”,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提问:你能否在文章中找到可以证明你观点的理由?这自然把学生引到探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上来。再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很快大家就会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四、从课文的重点句切入。

一般来说,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关键句,比如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关键句入手,引导学生由浅而深的解读文本,从而轻而易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芦花荡》一文时,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然会答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个特点,然后抓住文中这句话,这是优点还是缺点?请结合小说中具体的细节来谈谈。学生结合相关情节,深入地评析人物。有说这是优点的,并举出课文中相关情节来证明,有说这是缺点的,也举出相关细节来阐述。教师接着设问:你怎样理解“过于”一词?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这里的“过于”一词,应该有两种含义,一个是“非常”的意思,另一个是“过分”的意思。这样, 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老头子形象——有时非常自信和自尊,有时又过分自信和自尊——就立在学生面前了。

五、从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入手。

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篇幅较长的课文,这些长课文如果面面俱到去讲,要花很多时间,效果却未必好。这时候,选择好的切入点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执教《孤独之旅》一文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学生会找到四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鸭蛋!鸭下蛋了”。老师提问: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要求联系文中相关内容,并体会人物的心理、心情。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对人物杜小康有一个整体把握和认识:由不懂事不能吃苦,到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再到像个大人一样敢于承担责任,到最后的真正成熟长大,每个人都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发展变化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教者只是抓住了巧妙的突破口:人物的四句话,便化繁为简,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当然,体裁不同的文章切入点是不同的,要灵活对待。但要找准切入点,前提是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教材,尽量做到文本细读,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