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诵读:小学语文教材中儿歌教学策略探寻

                   徐炜华  赖红娟

   【摘 要】儿歌琅琅上口的特质决定了儿歌教学应适宜采用“诵读法”,但现实教学中儿歌诵读 “通顺流畅”名不副实,“朗朗诵读”没有咀嚼,“背诵积累”缺乏体验。儿歌教学要搭建“诵读”的梯度让孩子攀索:以“经历尝试”落实正确流利;用“品味咀嚼”诠释朗朗诵读;用“韵味诵唱”促成自主提升,以此清晰儿歌诵读历程,扎实儿歌诵读效果,浓厚儿歌诵读趣味。

   【关键词】梯度诵读   经历尝试    品味咀嚼    韵味诵唱

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儿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人教版第一册中有11篇儿歌韵文。儿歌朗朗上口的特质决定了儿歌教学应适宜采用“诵读法”,它贯穿始终。但面对“诵读”,很多老师感到茫然,“读得低效,“读”缺乏梯度。

1. “通顺流畅”名不副实

“请小朋友自由地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这样的话,我们听着并不陌生。几乎所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这个要求。但是事实上,很多老师有要求却无落实,只是匆匆地走过场而已。有时老师会以自己的范读代替孩子的实践,有时只是叫了几位优秀的孩子的朗读代替了整体,或以此来为其他正在经历疙瘩努力的孩子减少“麻烦”。这种情况之下,首先,看似站起来读的小朋友都能读得通顺流畅,但只是以个别优秀的孩子在展示自己的水平,而不是真正的班级整体情况达到“通顺流畅”。其次,在老师和优秀孩子的代替朗读后,不少孩子“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种所得应该也不是真正的“通顺流畅”。笔者认为,读得正确通顺是基本的要求,绝大部分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应该能达到。然而,在短短一节课40分钟内,我们老师会缺乏一份等待的耐心,缺乏一种尝试的勇气,在孩子没有经历艰难攀索就来不及告知山顶的美丽风景。特别是入学不久的孩子,在初读儿歌时,难免会疙疙瘩瘩,艰难无比,但这个过程是多么需要他们亲自去经历扎扎实实的艰难。

2. “朗朗诵读”没有咀嚼

“请小朋友美美地读读这首儿歌。”这是我们时常听到的,但是儿歌哪里是美的?怎样“美美地读?”这正是我们要领着孩子去感受品味的。把儿歌读通顺比较简单,即使是对于低段的孩子也不是难事,因为儿歌本身内容简单,语言有韵味和节奏感,还带着比较明显的趣味性。但读通顺接下来要怎样“美美地读”?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事要做:首先,读正确通顺不一定理解字词的意思,特别是低段孩子,跟着别人“小和尚念经”,但里面的生字孩子并未真正理解,很多孩子即使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却还是一头雾水。其次,儿歌的内涵多么丰富,但孩子的感悟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儿歌需要停下脚步去品味的地方,简单机械地读对于儿歌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门外张望,却未能敲开儿歌大门走进里面去欣赏美丽。

3.“背诵积累”缺乏体验

背诵对于有些孩子一直是个问题,也让老师很伤脑筋,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读,读得“条件反射”为止。的确,这是我们现在有些孩子所使用的背诵“方法”。不走进“它”,怎么能够轻松的把握“它”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没有让孩子拥有入虎穴得虎子的勇气方法和惊心动魄,而是简单机械地“搭弓射箭”,那得到的最多只是几根皮毛。其实,儿歌背诵,我们可以让孩子有更轻松快乐的体验,在“经历尝试”——“品味咀嚼”之后,背诵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外不妨让孩子用“吟唱”的方式来表现对儿歌的开发理解,更是让孩子兴致盎然。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以为,“诵读”应渗透在儿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个阶段的“诵读”应该落实本阶段的目标定位,随着诵读的逐层深入,读出螺旋上升的梯度。

一、以“经历尝试”落实正确流利

总是把孩子抱在手上,孩子怎么能学会走路?不要总是我们走给孩子看,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学会摔跤,那么在一次次摔跤之后,他才能踏出坚实的脚步。我们应该把时间还给孩子去尝试坎坷,在艰难拼读、连词串句之后收获的果实更多。

1.疙瘩拼读,在磕磕碰碰中认识字音

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喜欢在刚接触儿歌时,就给孩子一个“第一印象”——用自己标准的语音、丰富的情感范读儿歌。不可否认,特别是低段的孩子,很需要模仿性学习,但在这个阶段更需要尝试。孩子初读儿歌时,一般都会借助拼音的帮助,这对他们认识和识记生字的字音很有帮助。特别是孩子们容易混淆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生字,在经历唇舌的打架之后,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明显的印迹,远比听读的印象深刻很多,也比老师直接的口头告知自然和轻松得多。笔者作了一个实践比较,在教学《小小的船》时,让孩子通过听老师范读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再让孩子自主读课文;而在教学《影子》时,一开始就让孩子自主尝试读。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相似的情况下,检测生字情况时,后一课的字音正确率比前一课要高得多,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字音“闪shan、“星xing”、“影ying”“常chang”等字的读音,自主尝试读的课文中生字“影ying”“常chang”大部分孩子都记得清楚。的确,很多生字的读音,在第一次与之见面时,通过艰难地拼读就把它牢牢地记住了,这样有效的学习环节,怎么可以省略?

2.串联字词,在反反复复中触碰语句

入学不久的孩子在经历了艰难的拼读后,很多小朋友对自己拼出来的字并不能很快串联成一句通顺的话,有时会把词语前后分开读,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读破句”。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时需要把刚拼读的字词重新再来连一连,也许连了一遍不行,得反反复复多次才能把字词连起来表明一个意思,才开始触碰到语句的边沿。此时,每个孩子必须认真地看着每个字仔细地读,才有可能读通顺,这是多么好的一个过程,既在识字,更在疙疙瘩瘩中增添了对词语、对句子的感觉。读得不通顺没关系,用不了两三遍,孩子会把惊喜带给我们。这个等待桃子成熟的时间我们老师可以等,因为它同样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却远比我们有声有色地给予要强得多。此时,我们可以走到孩子中间去听听孩子错误地声音,及时地给予帮助;看看孩子读的表情是否专注,眼睛与嘴巴是否协同合作;多注意点更需要帮助的那几个孩子,问问是否需要借助一下老师的手搀扶走过桥。

3.不求甚解,在正确通顺中轻叩儿歌大门

在经历两三遍的拼读和朗读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对儿歌内容有所了解,读起来也比较通顺流畅了。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阶段,即读得兴趣盎然,但对儿歌的内容并不一定理解,对其中的生字仍有些陌生。然而此时,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在不求甚解中孩子们通过正确通顺的朗读正在轻叩走进儿歌的大门。当然我们要做的不是适可而止,也不是半途而废,因为还需要接下去的继续攀登才会看到山顶的美丽风景。

二、用“品味咀嚼”诠释朗朗诵读

在很多时候,低年级孩子无法发现“美”的东西,更需要老师给予点拨、引导、示范。插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得先进行了解。低年级孩子读儿歌往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放慢读的脚步,品味儿歌文字潜在的音韵、节律,感受儿歌特有的语意和韵味,领悟精妙的构思,获得技巧,习得方法。我们既不能将儿歌教学简单操作为识字认字,也不能脱离低段的实际拔高阅读要求。儿歌中蕴含大量的精妙语言、故事或典故,让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儿歌诵读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1. 基于识字目标,想象朗读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较复杂的字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将儿歌朗读与识字紧密结合起来,形与意的理解巧妙地融于其中,识字有了浓郁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对识字产生无限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某个生字词感情色彩基本是空白的,其敏感性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搭建梯子,给予启发引导逐渐培养而成的。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就是培养孩子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感悟能力。如《影子》这首儿歌,简单浅显中又不失童真与情趣,能带给学生一种天然的快乐。儿歌中的“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中有生字“跟”,其中包含着很有趣味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孩子主动所能发现的。因此,在教学上可这样引导孩子去感悟它:

师:大家喜欢小动物吗?

(很多)生:喜欢。

师:喜欢它们什么呢?

生1:我奶奶家的小猫爱在我身上蹭痒痒。

生2:我家的小乌龟样子很可爱。

师:谁家有过小狗的呢?

生3:我家的小狗很乖,会给我作伴,有时爸爸妈妈有事出去,小狗在我身边我就不害怕了。

师:哦,你家的小狗能保护你,有它“跟”在身后就有一种安全感,是吗?

生3:是的,我家的小狗既可爱又能保护我,我很喜欢它。

师:其实,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只可爱的小黑狗天天“跟”在我们身后保护我们,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影子,不信你看:“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读到这儿,有很多孩子都“嘿嘿嘿”地笑出声来,大概是想象到“跟”在屁股后面的“小黑狗”的有趣情景了。再引导孩子去观察这个字的偏旁“足字旁”,孩子自然就与刚才诵读中“跟”的意思结合起来,又记住了字形。这就是诵读过程中智慧的灵光碰撞的结果。这比起教学中老师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要有趣有效得多。因此,很多时候儿歌中的生字让孩子用自己天真的嗓音、丰富的表情、自由的想象去唤醒它,这就是最好的解读方法。当然,老师在此时应该当好向导,适时适当地点拨孩子去关注字形与字义的结合,打通生字与儿歌内容的通道,在不知不觉中生字的学习难点也将迎刃而解,生字本身会散发出吸引人的魅力!

2.抓住句式特质,节奏诵读

儿歌的句式轻快简短,和儿童快乐的心境相配合。不管是整齐的句式还是有变化的句式,读起来都有比较明显的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为了让学生能领略这些节奏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拍手跺脚的有节奏朗读。如教学《比一比》时,儿歌中比较明显的句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中间的词是一对反义词。通过拍手跺脚读,可以比较明显地感受句子的特色。先让孩子拍手有节奏地表演读“一边大,一边小,一头黄牛一只猫”,再跺脚一句一句读,最后手脚调动起来按标点、韵律的感觉,断句、停顿和重音,同桌拍手跺脚读。教学尝试后,不仅读出儿歌节奏韵律,感受句子的形式,理解了反义词,而且学生兴趣浓,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让每个学生动口又动手,真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

3. 切合语言形式,角色诵读

儿歌语言特质明显,总不缺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及夸张。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血肉丰满,朗朗上口,而且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有特征的语言。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这些具有特质的语言上,让儿童习得儿歌的特质语言。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形式。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生动别致。如《比尾巴》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通过生生间、师生间进行“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的角色朗读,对儿歌内容和形式都会有很深刻的理解。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儿歌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如《菜园里》:“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读这首儿歌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是其中的豆角、黄瓜、茄子等,把这些形象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来读,那会有更贴合的感受。

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课堂有意注意不够发展,用单一的读书方式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乏味。学习过程的活动形式越多样,参与到学习中的感官越多,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要寻找值得关注的语言训练点,切合儿歌的结构特色,通过多种“读”的方式交替使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将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既“读”得有价值,又调节课堂气氛。

三、用“韵味诵唱”促成自主提升

在“熟读成诵”之后,外部语言积淀渐渐地转化为个体的内部语言,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经历前一阶段的品味体验之后是水到渠成的,除此,儿歌的音乐性也为个体的内化语言、自主提升注入新鲜血液。所有的人都不会拒绝音乐,这是人的天性。语文学科总是渗透于其他各个学科之中,那么我们也应该不要拒绝其他学科向语文伸出的“橄榄枝”,适时地接受这些学科的敲门,会使语文课焕发出生动活力。

1.体验过程,熟读成诵 

常见不少学生,为完成背诵作业,看着书读一句,就掉过头背一句,一句一句地硬读、硬记、硬背。学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开始朗读到能背诵中间有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而反复的多遍朗读让学生乏味。“熟读成诵”这一孕育过程中,若能给予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朗读,那这一过程将不再枯燥,学生也会愿意读,喜欢读。“熟读成诵”要让孩子经历体验品尝的过程,背诵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背诵积累之后,孩子的语言积淀才会越来越丰厚,脑中的可用之才会越来越富有。

2.水到渠成,内化语言

“学以致用”,从“学”走到“用”,这其中还有很大一步距离。让孩子将学过的课文熟记于心,语言形式能够脱口而出,才能达到运用的程度。因此,让孩子将儿歌“熟读成诵”之后的事情就是创设机会让孩子将学过的语言“依样画葫芦”地用出来,再而真正内化为自身可以“得心应手”使用的语言。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中“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熟记于心后,通过对“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大大的”语言形式的强化使用后,孩子见到江水,会很自然地冒出“清清的水”;看到天上的白云会说 “白白的云”。这一切都应该在我们的引领下“水到渠成”,把儿歌中诵读的经典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3.韵味吟唱,陶冶性情

儿歌具有音乐性,它音韵和谐有节奏,能琅琅上口。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感使儿童产生愉悦感,音乐总是能够比较容易地把人们引领到一种美好的氛围当中。因此,唱诵儿歌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坐立不安的孩子回归平静,让无精打采的孩子迸发热情,更让孩子对儿歌的体味更深入。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让孩子们自主编旋律,来表现这首儿歌。所有的孩子都用一种柔和舒缓的韵调来吟唱这首儿歌,而没有小朋友把这首歌唱成激烈的摇滚型旋律。还有一些小朋友的断词停顿节奏也控制得很好,很有些小小作曲家的风范。这都说明,孩子对于这首儿歌的宁静快乐的感觉都找得很好,那些停顿节奏掌握得好的小朋友更是对儿歌语言的感觉理解更甚一筹。再如《菜园里》,吟唱时,孩子们都选用了节奏稍快的快板型韵律来表现菜园里生机勃勃,蔬菜们好像在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似的那份劲儿。不仅如此,让孩子将儿歌进行自编旋律来唱一唱,总是很多人跃跃欲试的,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陶醉中将这首儿歌熟记于心。“儿歌”顾名思义,包含着“歌”的特质,很多儿歌都非常适合吟唱。根据儿歌的韵律让学生吟唱,在唱的同时让他们动起来,在又唱又演中发现美,感受美。当然,吟唱更是一种孩子无拘无束感受儿歌内涵和语言的过程。在身心自然而放松的情境下,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和创作力。

以“经历尝试”落实正确流利,用“品味咀嚼”诠释朗朗诵读,用“韵味诵唱”促成自主提升。儿歌教学梯度诵读,能清晰诵读历程,扎实诵读效果,浓厚诵读趣味,使儿歌散发出更诱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云峰  马长燕. 语文教学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郭开平. 语文八论[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  丹. 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潘新和. 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M].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 周晓霞. 让声音“看”得见.小学语文教师[J].2006.9

[7] 张爱娟. 师生共同打造书香校园.吴江教育[J].2004.2

作者:浙江省建德市石屏中心学校   徐炜华  赖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