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略谈
何建武
近年来,人们吸取了国际上安排作文教学程序的经验,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为以下三个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纵观当前作文教学,笔者觉得在这三个环节我们语文老师做得还不够好。
一、没有写前指导
许多老师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序,作文教学从命题开始,学生对写作内容毫无准备。有些写作内容学生还比较陌生,体验不够,导致无话可说,但写作任务又必须完成,于是学生绞尽脑汁,凭空捏造,“榨出”不合情理、内容空洞的文章。这就是学生“听到作文就头疼”的原因。
写前指导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写作环境和心态,帮助学生进行内在心智运作。这一阶段可以使学生充分准备好写作材料。这样,写作时胸有成竹,再也不会为无话可说而烦恼了。
例如人教版十一册习作2:要求学生回家对爸爸或妈妈说“我爱你”,然后再把整个过程记下来。这篇作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由于害羞,很难对着爸爸妈妈的眼睛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和情感要求比较高。因为不同个性的父母的反应会有不同。另外,本次作文还涉及到学生对于父母的各种反应的理解力。学生能否从父母的不同反应中读出不同的信息,并由此为切入点,这也将直接影响这次作文的成败。因此,本次习作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的写前指导上帮助学生解决这两大问题。习作前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说出“我爱你”,要开展一系列的感受母爱、父爱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然后指导学生设计对父母说“我爱你”的实施方案,并要指导好观察的方法、内容及感受。只有通过这些细致的写前指导,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写作,学生只有做了、观察了、思考了、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写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感染读者。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学生是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占有材料,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习惯。因此,在新教材中有许多习作练习都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亲身体验,积累写作材料。新时期的作文教学的写前指导尤为重要。
二、写中指导不细
写中指导是指在学生行文时把思想认识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传统的习作指导是:有的教师出了作文题目以后,教师先列出提纲,或者集体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写文章。可是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还是无从下笔。
在作文指导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引导先说后写,及时交流,及时写作,而不是一步到位。以巧妙的课堂设计,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轻松写好作文。
三、写后指导不实
作文批改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老师们都希望把作文批改好。传统的做法是精批细改,而这种无效果的批改已经被许多老师所反对,于是,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学生毕竟能力有限,放手让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倒不如来个折中的做法—老师批,学生改。老师通过符号、眉批、总批,指出文章的需要修改的地方,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会的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这样,学生拿到作文本后略看一下是不行的,要按老师的指点去改。要改好,必定要动脑筋,原来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好,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比较迅速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日久天长,会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的习惯。学生也在修改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老师不重视作文批改后的指导。许多老师的作后评讲是读几篇优秀习作而结束。还有的老师干脆省去评讲这一环节。
赞科夫认为:作文评讲的目的,首先在于唤起学生对词的艺术热爱,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他所提倡的评讲方法很独特:教师首先要把学生作文里的好思想、好行为、用得好的语句以及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都搜集起来,然后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要通过声调来表现小作者们真实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意在表扬和提倡。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里,也许有可取之处,也要加以表扬。实践证明,作后评讲的好处很多,首先能激起被表扬的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对那些不会写文章的同学一个很好的示范,全班同学的写作水平无形中会上一个台阶。评讲后,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作后记,总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的。
笔者坚信,只要不折不扣地把作文教学的这三个阶段做好,学生“听到作文就头疼。”老师“批改作文就头疼”的现状一定会改变。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南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