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浙教版八上数学教材的教学体会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第四中学  叶小乐  

根据自己对八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本人认为本教材《2.6探索勾股定理》这节课里,探索的过程有效性欠缺;《7.3一次函数的第二课时》的例3设计典型性不突出;

关键词:教材 有效性   典型性  

自2001年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正式投入实验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新奇”转入“挑剔”,不唯上,不唯书,开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教科书,有的教师和专家提出了许多异议。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探索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数学学习以探索为核心,探索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作为课程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老师精心创设探索活动。没有探索活动这个载体,探索能力的培养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近,笔者在学校的公开课活动中,对于数学探索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合理、有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下面教学设计就浙教版八上《2.6探索勾股定理》的课本教材进行对比,探讨如何突现教材中的“探索”两字。

      2.6探索勾股定理(八上教材设计)

  合作学习

(1) 作三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6厘米和8厘米,5厘米和12厘米;

(2) 分别测量这三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3) 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填写下表:

a

b

c

观察表中后两列的数据,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再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试一试。

公开课的设计

首先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图形,

问题(1):你能说出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的性质吗?(师生一起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

 问题(2):你能在网格上画直角三角形吗?要求以格点为顶点,直角边为整数。

问题(3):请你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分别画三个正方形,并计算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问题(4):你发现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5):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然后学生开始画图并思考上述问题,教师巡视,并帮助需要的帮助的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画图、计算、思考,然后师生进入交流互动的环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2

4

1

3

……

3

6

2

5

…….

4

16

1

9

…….

9

36

4

25

……

13

52

5

34

…….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教师的表情充满着期待)

生1:

师:还有吗?(喜悦的神情,鼓励的语气)

生2:         (大声地说)

师:你太棒了!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激动地表扬学生)

师:同学们发现了格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类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整数,那么对于任意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这个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呢?我们该怎样去验证呢?……. 

案例一的活动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实验,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这是一种“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它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的画图,测量,计算等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变成空谈。

案例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画格点直角三角形,画以三边为边的正方形,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去研究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预案里设计是万一学生不能发现三边关系,教师就启发同学们用边长把正方形的面积表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但是学生在课堂里还是非常成功地说出了象这样实施非指导性教学, 通过问题的设计,由学生自己去摸索, 去探路, 去尝试, 去反思, 去总结, 这样就极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需要我们是做的。

 二、例题选择的典型性

在数学教材里,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迁移性、再生力强的特点,我们应认真研究课本、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就7.3一次函数的第二课时的例3:谈谈本人的粗浅想法。

课本的设计:

某地区从1995年底开始,沙漠面积几乎每年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据有关报道,到2001年底,该地区的沙漠面积已从1998年底的100.6万公顷扩展到101.2万公顷。

(1)可选用什么数学方法来描述该地区的沙漠面积的变化?

(2)如果该地区的沙漠化得不到治理,那么到2020年底,该地区的沙漠面积将增加到多少万公顷?

实际课堂镜头

 师:请同学们先看例3,然后说说例题里牵涉到哪些量?

 生1:1998年的沙漠面积,还有2001年的沙漠面积

 师:这个同学对已知量捕捉的很到位。还有其他量吗?

生2:每年增长的速度是个未知量

师:还有吗?

生3:我可以知道每年的增长量是0.2万公顷。

师:为什么?

生3;由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可以分析出来的,因为每年增长的速度几乎相同,从1998年到2001年经过三年,沙漠面积增加了0.6万公顷,从而可以得到每年沙漠增加0.2万公顷。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能力很强!能用函数的方法来描述面积的变化吗?

生4:可以。因为每年沙漠的面积将增加0.2万公顷,假设从1998年开始经过x年,沙漠面积将会增加0.2x万公顷,累计沙漠面积将会达到(100.6+0.2x)万公顷.如果设累计沙漠面积为y万公顷的话,就可得到y=100.6+0.2x

师:这是什么函数?

生5:一次函数。

师:还有其他的函数式吗?

生6:y=100+0.2x

师: 函数式很漂亮!能解释吗?

生7: 因为1995年开始,沙漠面积几乎每年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设从1995年开始经过x年,沙漠面积累计为万公顷y万公顷,因为1995年至1998经过了三年,增加的沙漠面积应该是0.6万公顷,1998年沙漠面积为100.6万公顷,从而可以得到1995年的沙漠面积为100万公顷.所以可以得到函数式y=100+0.2x

师:你真是位爱思考的学生!

(2)把x=25代入 y=0.2x+100,得  y=0.2×25+100=105(万公顷)

可见,如果该地区的沙漠化得不到治理,那么到2020年底,该地区的沙漠化面积将增加到105万公顷。

分析评价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解决这道具有现实意义的例题,让师生一起归纳待定系数法的一般步骤,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的教育,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真正上课的话按编者的要求很难,因为要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解决本例题,需要设四个未知数,两个常数,两个变量,但是本例题中的1998年100.6万公顷,2001年101.2万公顷,这几个数据我们都没直接用,都需要转化了以后才能应用,显得牵强与不自然!我认为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本例题的设置的典型就需要探讨,所以我觉得本的典型性有所欠缺。

而实际课堂里师生一起先审题,了解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结合已知与未知量可以得到更多的已知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启发,水到渠成,显得那么自然与流畅。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提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适当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尽量发挥创造力,设计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活动,在课堂上尽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积淀着长期的探索与经验,是我们实践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教师用教材教就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要把执行教材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而不是一重点,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材”走向“师生互动”据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如上一些看法, 供商榷。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主要特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35(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年第7期:38-43;中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3期,16-19

 [ 2] 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教法,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