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明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支柱,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辩证地以数表形和以形示数是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忽视任何一面都将数学变得残缺不全。“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正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数”与“形”的关系的最形象的概括。
“数形结合”其实质就是把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既把代数中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中的直观描述结合起来,从而使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几何化,进而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如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就是通过坐标系把“数”与“形”进行转换,是数形结合的最成功、经典的例子。当然新课标下的“向量”也是数形结合的新“桥梁”。
我们熟知,“数形结合”作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解决有关代数问题时,可寻找揭示内部的内体背景,启发思维,找到解题途径;在解决几何问题时也可从代数的角度,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解决问题。运用“数形结合”这个思想方法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优先考虑图形的直观性。
例:方程2-x+x2=3的实数解的个数为 。
解析:如图,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画出y=2-x和y=-x2+3的图象
由图可知,两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即方程2-x+x2=3有两个根。
此题如果只考虑一般的代数方法求方程的方法来求是不适宜的,
甚至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二、充分注意图形的完备性。
应用“数形结合”解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从图中观察,找出规律,寻找答案,但有些数学问题用图形来反映时并不唯一,因此需要我们在解题时作出不同的图形,用“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以防出现解题的片面性。
例:已知A、B、C是椭圆M: + =1(a>b>0)上的三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 ,0),直线BC过椭圆M的中心,且
· =0,||=2||。
⑴求椭圆M的方程。
⑵过点M(0,t)的直线L(斜率存在时)与椭圆M交于两点P、Q,设D为椭圆M与y轴负半轴的交点,且||=||,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如果不考虑“数形结合”,只对题目本身分析很难找到解题思路,况且第⑵小节明显还应对k作分类讨论,那么分类的分界点在那,分多少类就成了关键,而“形”会给我们很好的回答。这就是解题的完备性。
略解:⑴||=2||,且直线BC过(0,0)
则||=|,又∵ ·=0,∴∠OCA=90°,
即C(,)又a=2 ,因此可设M: + =1,
将C点坐标代入得:
+ =1,解得C2=8,b2=4 ∴椭圆M: + =1,
⑵ 由条件D(0。—2),M(0,t)
1°:当k=0时,显然-2<t<2 .
2°:当k≠0时,设L:y=kx+t .由
消去y得:(1+3k2)x2+6ktx+3t2-12=0
由△>0可得,t<4+12k2
设P(x1,y1), Q(x2y2), PQ中点H(x0, y0)则
x0= = ,y0=kx0+t= ,
∴H(- , ),由||=||,
∴DH⊥PQ即KDH= — ,∴( +2)÷(— ) =—
化简得:t=t+3k2 ②∴t>1,将②代入①得:1<t<4,∴t的范围是(1,4),
∴综上10、20得t∈(-2,4)。
三、适时运用数式的精确性。
“形象直观”是“形”的优点,但这“优点”不能代替数学问题的正确答案。只在通过对“形”的分析,挖掘代数中的数量关系,把几何问题再转化为代数问题,结合“数”的精确运算,才能求出正解。这就是“精确性”。
例:若x∈(1, 2 )时,不等式((x-1)2<logα x恒成立,
则α的取值范围为( )。
A.(0, 1) B.(1, 2) C. (1, 2) D.(1, 2)
解析:令y1=(x-1)2, y2=logα x, α>1,
两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显然当x∈(1, 2 )时,
要使 y1<y2 , 只需使logα2≥(2-1)2 , 即α≤2,
综上可知当1<α≤2时,
不等式(x-1)2<logα x对x∈(1, 2 ) 恒成立.
若0<α<1, 两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显然当x∈(1, 2 )时,不等式 (x-1)2<logαx恒不成立.
可见应选C。
四、时刻关注转化的等价性。
“形”可揭示“数”的本质,“数”可解决“形”的精确性,应用时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
例:曲线y=1+ (x∈[ -2,2 ])与直线y=k(x-2)+4有两个公共点,k的取值范围是( )
A、(0, ) B、( , ) C、( ,+∞ ) D、( , )
分析:事实上不难看出,曲线方程y=1+ (x∈[-2, 2]的图象为x2+(y-1)2=4(-2≤x≤2, 1≤y≤3),表示以(1,0)为圆心,2为半径的上半圆(含半圆端点),直线y=k(x-2)+4过定点(2,4),那么斜率的范围就清楚了。
略解:将方程y=1+ ( (x∈[-2, 2] )转化为方程
x2+(y-1)2)=4 (-2≤x≤2, 1≤y≤3),作出对应的图形,
如图,又直线y=k(x-2)+4过定点(2,4)
若直线过点A(-2,1),则可求KPA=
由圆心(0,1)到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有2= 解得 k= ,故选D。
五、灵活把握数与形的互动性。
解题时应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等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研究其数字特征和几何特征,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半径为R的圆内接四边形,其中BD是圆的直径,∠ABD=60°,∠BDC=45°,△ADP∽△BAD
⑴求线段PD的长;
⑵若PC= R,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2008年,广东高考题)
分析:此题巧妙地把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知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互动”运用:在证明线面垂直时,即寻找证明直线PD⊥面ABCD的条件时,又要根据PD、CD、PC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由:PD2+CD2=9R2+2R2=11R2=PC2,故由勾股定理可得△PCD为Rt△pcd 从而证得PD⊥CD。
略解:⑴∵BD是圆的直径,
∴∠BAD=90°,又△ADP∽△BAD,
∴ =
DP= = = =3R
⑵在Rt△BCD中,CD=BD, cos45°= R
∵PD2+CD2=9R2+2R2=11R2=PC2, ∴PD⊥CD,
又∠PDA=90°,即PD⊥AD,AD∩CD=D
∴PD⊥底面ABCD,S△ABC= AB · BC · sin (60°+45°)
= R · R( × + × )
= R2
∴三棱椎P-ABC的体积为VP-ABC — S△ABC · PD= · · R2 ·3R= R3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甚至是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能随时注意以上五点,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水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