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想象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徐村小学 廖奎斗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一中 赵莹
多年以前,在《教师博览》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讲人的想象力是如何消失的。一个老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的学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是什么导致人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退化,渐趋于无。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显然脱不了干系。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个问题常常要追问好几个学生,学生回答时,思维的闪光点被无情忽视,直到答出标准答案为止。有时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有的老师提前将正确答案告诉几名学生,让他们作好发言准备。日常教学中,看看我们的教室里,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在静静地听,很少有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经过多年的“规范”教育的“培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从老师,牢记标准答案,思维真是不敢越雷池半步。
许多老师也曾想摆脱这种现状,但面对考试只能妥协,因为试卷也是只认标准答案的。可以说正是应试教育的枷锁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圆圈”也只能是“零”了。
教育是什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获取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尊重、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学也需要学生的想象力。诗歌的教学要想象画面,感悟意境。散文的学习也需要进入情境,体验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