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应站在怎样的立场上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西塘小学 高峰
课堂犹如大海,变幻莫测,变数不断,这就需要教师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但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不是随心所欲,因势利导更不是为所欲为。基于这一点,我想,教学机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呵护学生学习热情。
有时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回答问题时或答非所问,或牵强附会;有时因学生喜好异想天开,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不管怎样,教师都应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幽默点化,或巧妙点拨,利用教学机智,化“错误”为“神奇”。
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让学生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们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情绪高涨。
二、锻造学生健全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要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意识地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有一个细节:
于老师请一位女学生读第一段。她第一次“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虽然流畅一些了,但是又把“被”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她这样做了。第八次终于获得了成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于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为她鼓掌。掌声差一点把她的泪水激了出来。于老师郑重地对她说:“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课上完了,她当着几百位听课老师的面,动情地对于老师说:“于老师,我觉得您像我的爸爸、妈妈。欢迎您再到我们班上课。”
我想,这次课会给她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她的一生。平时我们讲千遍万遍“做事要有信心”,也不及于老师这样一次“耐心的处理”作用大!
三、尊重文本价值取向。
学生的多元感悟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很容易“剑走偏锋”,常会与课文的整体性、前提性和规定性产生矛盾。虽然我们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也应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不等于承认错误的体验,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提升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拨乱反正”,而不能一味地“顺水推舟”。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一教师执教《西沙渔人》。在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学生循序渐进地朗读、体味之下,西沙渔人那剽悍、勇猛的海猎手形象呼之欲出。教师正欲总结,忽然一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西沙渔人非常残忍,对待鲨鱼不择手段,我们现在不是提倡要保护动物吗?西沙渔人这样捕杀是违法的。”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不慌不忙,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大多数孩子都倾向于对西沙渔人的批判,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好,同学们思考地很深入,想法也很有见地,那就让我们一起写信呼吁西沙渔人不要再捕杀鲨鱼了,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你们说行吗?”“行!”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
上课教师显然很有经验,在教学预设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四两拨千斤地避免了课堂中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文本内容的描述,所展示的残酷的捕杀场面确实与我们现今时代铺天盖地的“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相违背。而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展现祖国西沙的美丽富饶,赞扬西沙渔人的剽悍、勇猛。这是典型的文本内容与时代特征的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笔者以为,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孩子阅读有关西沙渔人生活资料。西沙渔人一直都以捕捞海洋鱼类和海产品为生,努力保持着群岛周围的生态平衡,并且与鱼类、鸟类等等和谐相处。这样深入、真诚的对话必定能让孩子理解西沙渔人的行为,进一步推动文本价值取向的渗透。
四、展现教师真实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难免会出差错,难免会遭遇学生的挑战。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粉饰”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这样有时会适得其反。而应该放下架子,直面错误,坦言无知,甘拜学生为“师”。钱梦龙先生在外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的两只脚?当时钱梦龙先生是如何作出反应的: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钱梦龙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问题,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先缓冲一下,向学生交代了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的“底”,进而又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加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拜学生为“师”,不但能够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不会因此降低老师的威信,这本身就是一种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