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培养学生主体性浅探

 

 

河北省黄骅市常郭中学 王新兰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传授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并以开发他们的智力为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可从如下三方面进行主体性培养。

一、 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当主人

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方针明确肯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与升学率影响,语文老师常常不能解放思想,对学生放不开,心更放不下。如想让学生上自习,但怕他们浪费时间;上课时想让学生讨论,但又怕在45分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诸如此类,教师因患得患失,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差,智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缺少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创造思维能力。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积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问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对于一个问题,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论,对有创意的回答更要给予积极评价,即使是不合情理的回答,只要学生勇于表白,教师也要肯定,不能泼冷水。所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努力与他们心心相印,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与态度等方面的闪光点并表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二、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机会

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时都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时,就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提出这样的要求:“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好”。学生为此而读书,很有兴趣,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读课文后,我及时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筛选,将问题按难易程度,向同学们提出,让大家讨论。教师在点拨前,有意识地请学生回答。通过学生讨论与回答,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我认为,教师如果只是咬文嚼字,只抓读与写,课堂肯定枯燥无味,学生听课也必然恹恹欲睡。如果教师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那么课堂就会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学习“合力”

  学生的自信心、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他们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格外注重的因素。由于学生天赋不同,家庭教育状况千差万别,许多学生基础差,意志薄弱,对学习缺乏自信,往往产生厌学情绪,而自信心就是他们成功的动因。教师及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是我们要做的极重要的工作之一。一方面,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切实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如教《邓稼先》。同时,从生活中选取天赋不好而又有成就的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从正面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向身边英雄学习,进而转化为持久学习的决心。教师还要教育他们勇于正视面前困难,懂得怎样向困难作斗争,锻炼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对学习困难学生,应注意从他们的语文作业、小测、课堂表现中获取信息,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及时精神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耐心帮助与辅导,使之在学习上及时赶上学优生。学生看到了进步,有了自信心,也懂得了如何克服学习上困难,那么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主体性,就指日可待了。